荨麻疹与过敏的区别
荨麻疹是风团样皮疹的皮肤黏膜血管反应性疾病,发病与多种因素相关,表现为风团等,诊断结合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过敏是机体对致敏原的过度免疫反应,表现多样,诊断需问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两者在定义、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等方面存在差异。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1.荨麻疹
是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皮肤黏膜血管反应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引起的局限性水肿反应。部分患者是由于机体免疫系统异常激活,当接触特定致敏原后,体内肥大细胞等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导致皮肤出现风团、瘙痒等症状。例如,约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荨麻疹,其发病与遗传、感染、自身免疫、药物等多种因素相关,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发病,生活方式如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等可能诱发或加重病情,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2.过敏
是机体对某些外界物质(致敏原)产生的过度免疫反应。过敏的发病机制是机体免疫系统将原本无害的物质识别为有害物质,启动免疫应答,释放如组胺、白三烯等多种炎性介质,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过敏可发生在不同器官系统,如皮肤过敏可表现为皮疹、瘙痒等,呼吸道过敏可出现打喷嚏、流涕、咳嗽等,消化道过敏可引起腹痛、腹泻等。过敏的致敏原种类繁多,包括食物(如牛奶、鸡蛋、海鲜等)、吸入物(如花粉、尘螨、霉菌孢子等)、药物、昆虫叮咬等。不同年龄人群过敏的致敏原有所差异,儿童常见食物过敏和呼吸道吸入物过敏,而成年人可能更多与药物、接触物等过敏相关;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可能因机体免疫状态变化更易发生过敏;长期处于污染环境、有过敏家族史等生活方式或病史因素会增加过敏发生风险。
二、临床表现差异
1.荨麻疹的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大小不等的风团,常突然发生,数小时内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易反复发作。风团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颜色可为红色或白色,伴有不同程度的瘙痒。病情严重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甚至出现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表现。不同年龄人群荨麻疹的表现可能有一定特点,儿童荨麻疹中感染相关的比例较高,风团可能相对较小且瘙痒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不同;老年人荨麻疹可能病程较长,且常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相关。
2.过敏的临床表现多样性
皮肤过敏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瘙痒等,如接触性皮炎表现为接触部位的红斑、肿胀、丘疹等;呼吸道过敏常见过敏性鼻炎,表现为阵发性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鼻痒、鼻塞等,支气管哮喘则表现为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消化道过敏可出现腹痛、腹泻、呕吐等症状。不同致敏原引起的过敏临床表现不同,例如食物过敏引起的消化道症状可能更为多样,而吸入性过敏原引起的呼吸道症状更为突出。年龄方面,儿童食物过敏可能导致生长发育受影响,而老年人过敏可能因机体功能衰退,症状相对不典型但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
三、诊断与鉴别要点
1.荨麻疹的诊断
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即特征性的风团皮疹,通常依据病史中风团反复发作、消退后不留痕迹等特点进行初步诊断。还可结合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辅助检查,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常见致敏原刺入皮肤,观察局部反应来判断是否过敏,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可明确患者对某种致敏原是否处于过敏状态。不同年龄人群在诊断时需考虑其生理特点,儿童皮肤点刺试验操作相对需要更轻柔,老年人可能因合并其他疾病影响检测结果的解读。
2.过敏的诊断
首先详细询问病史,包括过敏发生的时间、诱因、症状表现等。然后结合体格检查,如皮肤过敏可观察皮疹特点,呼吸道过敏可听诊肺部等。实验室检查方面,除了像荨麻疹诊断中的皮肤点刺试验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外,还可能根据不同系统过敏进行相应检查,如过敏性鼻炎可进行鼻内镜检查等,支气管哮喘可进行肺功能检查等。在诊断过敏时要注意与其他类似疾病鉴别,如荨麻疹需与丘疹性荨麻疹等鉴别,呼吸道过敏需与普通感冒等鉴别,不同年龄、性别患者在鉴别时要考虑其独特的疾病谱和临床表现特点,例如儿童的一些发热性出疹性疾病可能与过敏表现相似,需要仔细区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