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跟非典的区别
非典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在病原体、临床症状、流行病学特点、影像学表现、预后及特殊人群提示等方面存在不同,非典由SARS-CoV引起,2002-2003年全球暴发,症状重、进展快、病死率及后遗症比例相对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SARS-CoV-2引起,全球大流行,症状多样、无症状及轻症比例高,多数预后好但重症有风险,不同特殊人群感染后表现和处理有差异
一、病原体方面
1.非典:引起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的病原体是SARS冠状病毒(SARS-CoV),属于冠状病毒科冠状病毒属。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病原体是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同样属于冠状病毒科,与SARS-CoV有一定的基因差异,但其基因特征也属于β属冠状病毒。
二、临床症状方面
1.非典:起病急,多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体温常超过38℃,可伴有畏寒、寒战、头痛、肌肉酸痛、乏力等全身症状,随后出现干咳、少痰,偶有血丝痰,部分患者可出现呼吸困难等呼吸道症状,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等。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症状多样,多数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可以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为主要表现,相较于非典,无症状及轻症患者比例相对更高,重症患者比例相对非典较低,但对于有基础疾病等特殊人群也可发展为重症。
三、流行病学特点方面
1.非典:2002-2003年在全球范围内暴发流行,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尤其是症状明显的患者传染性较强,传播途径主要通过近距离飞沫传播和接触患者呼吸道分泌物传播等。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全球大流行,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传播途径包括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其传播能力相对较强,人群普遍易感,但不同年龄、性别、基础疾病等情况的人群感染后的表现和预后有所不同,一般老年人、有慢性基础疾病等人群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相对较高。
四、影像学表现方面
1.非典:早期肺部影像学可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肺野外带模糊影,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肺内浸润影,多为磨玻璃影及肺实变影,病变进展较快。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早期胸部影像学可见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其影像学表现与病情严重程度等相关,部分轻症患者影像学可能无明显异常。
五、预后方面
1.非典:经过积极治疗,大部分患者可以康复,但有一定的病死率,且部分康复患者可能遗留一些肺功能等方面的后遗症。
2.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尤其是轻症和普通型患者,重症患者多见于老年、有基础疾病、免疫低下等人群,经过救治部分患者可康复,康复后遗留严重后遗症的比例相对非典较低,但对于一些重症患者可能会有不同程度的肺纤维化等后遗症影响生活质量。
特殊人群提示
1.老年人:由于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或非典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更高,应更加注重防护,如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外出佩戴合适口罩等,一旦出现相关症状应尽早就诊。对于既往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的老年人,要更加密切关注基础疾病的控制情况以及感染后的病情变化。
2.儿童: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多数症状相对较轻,但也有少数可能发展为重症,在防护方面要注意避免儿童接触病毒污染的物品,家长要做好儿童的个人卫生护理等。由于儿童肝肾功能等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在用药等方面需特别谨慎,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不适等。
3.孕妇:孕妇属于特殊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需要更加谨慎对待,要密切关注自身和胎儿的情况,定期进行产检等,注意休息、加强营养,出现异常情况及时就医。
4.免疫低下人群:如患有艾滋病等免疫缺陷疾病的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或非典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应严格做好防护,避免暴露于可能的感染环境中,一旦感染要尽早接受规范的治疗,并且需要更加密切监测病情变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