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夜惊症是儿童睡眠中突然出现的觉醒障碍,发病机制与发育、遗传、心理等因素有关,临床表现有特定发作时间、表现及醒后无记忆等,诊断依据病史和临床表现,需与癫痫、梦魇鉴别,治疗有一般治疗、心理干预、药物治疗等,家长要重视儿童夜惊症,关注相关情况,呵护儿童心理,保证睡眠环境等,多数随年龄增长可自行缓解。
一、定义
儿童夜惊症是一种在睡眠中突然出现的觉醒障碍,多发生在儿童的非快速眼动睡眠期,表现为儿童从睡眠中突然坐起、尖叫、哭喊、表情惊恐,伴有心跳加快、呼吸急促、大汗淋漓等自主神经兴奋症状,通常对周围环境无明显意识,难以被唤醒,一般持续数分钟后又自行入睡,醒后对夜间发生的事情不能回忆。
二、发病机制
目前其具体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以下因素有关:
发育因素:儿童的大脑神经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中枢神经系统对睡眠的调节功能不完善,在睡眠周期转换过程中容易出现异常放电等情况,从而引发夜惊症。儿童在3-12岁期间神经系统发育逐渐成熟,此阶段夜惊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多数儿童的夜惊症会自行缓解。
遗传因素:有研究表明,夜惊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家族中有夜惊症病史,儿童发生夜惊症的风险可能会增加。
心理因素: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面临较大的心理压力,如突然的生活事件改变(如搬家、转学等)、学习压力增大、受到惊吓等,可能会诱发夜惊症。例如,儿童近期经历了父母离异等重大生活事件,可能会在睡眠中出现夜惊症状。
三、临床表现
发作时间:多发生在入睡后的前1-2小时,即非快速眼动睡眠的Ⅲ-Ⅳ期。
发作表现:儿童突然从睡眠中坐起,大声尖叫、哭喊,表情极度惊恐,双眼睁大但似乎看不到周围事物,同时可伴有心跳加速、呼吸急促、面色苍白或潮红、出汗等自主神经兴奋表现。此时试图唤醒儿童较为困难,一般持续1-10分钟后,儿童又逐渐自行入睡。
醒后表现:儿童醒后对夜间发生的夜惊情况完全没有记忆,次日询问时不能回忆起夜间发作时的情景。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诊断:主要依据儿童的病史、典型的临床表现进行诊断。医生会详细询问儿童的睡眠情况、发作时的具体表现、家族中是否有类似病史等。同时,需要排除其他可能导致睡眠中异常表现的疾病,如癫痫等。
鉴别诊断:
癫痫:癫痫也可出现睡眠中发作的情况,但癫痫发作时多伴有肢体抽搐、口吐白沫、双眼上翻等表现,且脑电图检查可发现癫痫样放电波,而夜惊症儿童脑电图一般无异常放电。
梦魇:梦魇是在快速眼动睡眠期发生的,儿童可回忆起梦中的恐怖内容,而夜惊症儿童醒后不能回忆发作时的情景,这是两者的重要鉴别点。
五、治疗与干预
一般治疗:
改善睡眠环境:保持儿童睡眠环境的安静、舒适,温度适宜,避免在儿童睡前让其观看恐怖的影视节目或书籍等,营造良好的睡眠氛围有助于减少夜惊症的发作。
规律作息:保证儿童有规律的睡眠时间,每天尽量保持相同的入睡和起床时间,建立良好的睡眠-觉醒节律,有助于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减少夜惊症的发生。
心理干预:对于因心理因素诱发夜惊症的儿童,家长和医生应关注儿童的心理状态,及时与儿童沟通,了解其心理压力源,帮助儿童缓解心理压力。例如,当儿童因转学出现夜惊时,家长可以多陪伴儿童,帮助其适应新环境,通过游戏、聊天等方式缓解儿童的紧张情绪。
药物治疗:一般不首选药物治疗,只有在夜惊症发作非常频繁,严重影响儿童睡眠和生活质量时,可在医生评估后考虑使用小剂量的药物,但需谨慎选择,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药物可能会对其产生一定影响。
六、特殊人群(儿童)的温馨提示
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的关键时期,家长对于儿童夜惊症应给予足够的重视。首先,要密切观察儿童夜惊发作的频率、发作时的表现等情况,以便及时向医生反馈。在日常生活中,要注重儿童的心理呵护,避免让儿童长期处于紧张、焦虑的状态。当儿童发作夜惊时,家长不要过于惊慌,不要强行唤醒儿童,可在旁边轻声安抚,待儿童自行平静后再进行适当的安慰。同时,要保证儿童的睡眠充足和睡眠环境良好,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多数夜惊症会自行缓解,家长不必过度担忧,但也不能忽视,应及时关注儿童的健康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