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上霍乱是由霍乱弧菌感染引发的急性腹泻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霍乱弧菌,有古典生物型、埃尔托生物型等血清型,埃尔托生物型是主要流行菌株,该菌耐碱不耐酸。传播途径主要有经水传播、食物传播、接触传播。临床表现有典型表现(泻吐期、脱水期、恢复期)和轻型表现。诊断方法包括粪便常规检查、病原学检查(粪便涂片染色镜检、粪便培养)、血清学检查。治疗原则是补液治疗(关键)、抗菌治疗(辅助)、对症治疗。预防措施为控制传染源(隔离治疗患者等)、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水源、食品卫生等)、保护易感人群(接种疫苗等)。
一、病原体
霍乱弧菌属于弧菌科弧菌属,有古典生物型、埃尔托生物型等不同血清型,其中埃尔托生物型是目前引起霍乱流行的主要菌株。该菌耐碱不耐酸,在自然环境中存活时间因条件而异,在合适的水体等环境中可存活数周甚至数月。
二、传播途径
1.经水传播:是霍乱的主要传播途径。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水源,如被污染的井水、河水等,人饮用后易感染。例如在一些卫生条件差、水源管理不善的地区,因饮用受污染的水而引发霍乱暴发流行。
2.食物传播:污染的食物,如被霍乱弧菌污染的海鲜、蔬菜等,人食用后可感染。若食物在制作、储存过程中被霍乱弧菌污染,且未经过彻底烹饪等处理,就可能导致人发病。
3.接触传播:直接接触霍乱患者或带菌者的排泄物、呕吐物,或接触被其污染的物品等,也有可能感染,但这不是主要的传播途径。
三、临床表现
1.典型表现:
泻吐期:多数患者突然起病,先出现剧烈腹泻,多无腹痛及里急后重,大便性状初为泥浆样或水样,继而呈米泔水样,每日排便数次至数十次不等。随后出现呕吐,多为喷射状,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物,后可为米泔水样。此期患者因大量泻吐,会导致脱水、电解质紊乱等。
脱水期:由于大量泻吐,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脱水表现,如皮肤干燥、弹性减退,眼窝凹陷,口渴,声音嘶哑,严重者可出现循环衰竭,表现为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甚至无尿等。同时可出现电解质紊乱,如低钠可引起肌肉痉挛,以腓肠肌和腹直肌痉挛最为常见;低钾可引起全身肌无力、腹胀、心律失常等。
恢复期:脱水纠正后,患者症状逐渐缓解,腹泻次数减少,直至恢复正常。部分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一般为低热,持续1-3天可自行消退。
2.轻型表现:患者症状相对较轻,每日腹泻数次,大便为稀便或水样便,无典型米泔水样便,脱水等表现不明显,易被忽视,若不及时治疗也可能发展为重型。
四、诊断方法
1.粪便常规检查:可见黏液和少量红细胞、白细胞。
2.病原学检查:
粪便涂片染色镜检:可见革兰阴性弧菌,呈鱼群样排列。
粪便培养:是确诊霍乱的重要依据,通过在特定的培养基上培养粪便标本,可分离出霍乱弧菌。
3.血清学检查:发病后数天,患者血清中可出现特异性抗体,主要用于流行病学调查等,一般不作为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
五、治疗原则
1.补液治疗: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是治疗霍乱的关键。根据患者脱水程度进行静脉补液或口服补液,补液原则是早期、迅速、足量,先盐后糖,先快后慢。
2.抗菌治疗:可选择抗生素辅助治疗,如多西环素等,但抗菌治疗不能替代补液治疗。抗生素的使用可缩短病程,减少腹泻量和缩短排菌时间。
3.对症治疗:对于出现肌肉痉挛的患者,可给予补钙等对症处理;对于有休克等循环衰竭表现的患者,需进行相应的抗休克治疗等。
六、预防措施
1.控制传染源:对霍乱患者和带菌者要及时隔离治疗,对其排泄物要进行严格消毒处理,避免污染环境和水源。
2.切断传播途径:加强饮用水源保护和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食品卫生监管,不吃生冷和未煮熟的食物;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等。
3.保护易感人群:可通过接种霍乱疫苗提高人群免疫力,但疫苗的保护效果不是100%,同时接种疫苗后仍需注意上述切断传播途径等措施。在一些霍乱高发地区或有疫情发生时,可考虑对重点人群进行疫苗接种。对于儿童等特殊人群,接种疫苗时要考虑其年龄等因素,遵循疫苗接种的相关规范和要求。在生活方式方面,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如避免接触可能被污染的水源和食物等,以降低感染风险。若有旅行等情况前往霍乱流行地区,更要严格注意饮食和饮水卫生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