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和普通感冒的区别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与普通感冒在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方面均有不同。病因上,前者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后者由多种病毒引起且多因人体免疫力下降引发;临床表现前者症状轻重差异大、有特定病程特点,后者症状相对较轻、呈自限性;实验室检查前者有核酸、血清学、影像学等特定检查,后者主要靠血常规及临床症状诊断;治疗上前者以对症支持等为主,后者以对症治疗为主;预后上前者大部分预后良好但少数有后遗症且不同人群预后有别,后者预后通常良好且无后遗症。
一、病因方面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由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引起,该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人群普遍易感,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也可造成感染。
2.普通感冒:多种病毒均可引起,常见的有鼻病毒、冠状病毒(不同于引起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冠状病毒)、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等。普通感冒通常是由于人体劳累、受凉等导致免疫力下降时,病毒趁机侵入上呼吸道而引发,一般通过含有病毒的飞沫传播或被污染的手和用具接触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但一般病情相对较轻且呈散发状态。
二、临床表现方面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症状轻重差异大:部分患者感染后可无明显临床症状。有症状者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乏力,部分患者还可出现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鼻塞、流涕、咽痛、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重症患者多在发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和(或)低氧血症,严重者可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难以纠正的代谢性酸中毒和出凝血功能障碍及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不同年龄人群表现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症状相对较轻,部分儿童仅表现为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新生儿感染后可能出现呼吸急促、拒奶、精神萎靡等。
病程特点:潜伏期一般为1-14天,多为3-7天。
2.普通感冒:
症状相对较轻:主要以鼻部症状为主,如鼻塞、流涕、打喷嚏等,也可出现咳嗽、咽干、咽痒或烧灼感甚至鼻后滴漏感,可伴有咽痛、流泪、味觉减退、呼吸不畅、声嘶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
病程特点:病情较轻,呈自限性,通常5-7天可痊愈。
三、实验室检查方面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
核酸检测:采用实时荧光RT-PCR等方法检测呼吸道标本(如鼻咽拭子、痰)中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是确诊的重要依据,阳性结果提示感染了新型冠状病毒。
血清学检查: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多在发病3-5天后开始出现阳性,IgG抗体滴度恢复期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
影像学检查:早期呈现多发小斑片影及间质改变,以肺外带明显,进而发展为双肺多发磨玻璃影、浸润影,严重者可出现肺实变,胸腔积液少见。不同年龄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患者肺部影像学改变相对成人可能出现较晚或不典型。
2.普通感冒:
血常规:一般无明显异常,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可升高。
病原学检查:一般不需要进行特殊的病原学检查来确诊普通感冒,主要根据临床症状进行诊断。
四、治疗方面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目前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对于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重型、危重型病例需要在定点医院进行救治,治疗措施包括呼吸支持、循环支持、肾脏替代治疗等多种生命支持手段,同时可根据病情应用抗病毒药物等。不同年龄患者的治疗需根据其具体病情进行调整,例如儿童患者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支持治疗方式。
2.普通感冒:以对症治疗为主,如使用减充血剂缓解鼻塞症状,使用止咳药物缓解咳嗽等,一般不需要使用抗病毒药物,注意休息、多饮水,多数患者可自行恢复。
五、预后方面
1.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尤其是轻型和普通型患者,但少数患者可能会留有后遗症,如肺纤维化等,影响呼吸功能。不同年龄人群预后有所不同,老年人、有基础疾病者等重症风险相对较高,预后可能相对较差;儿童患者多数预后良好,但也有个别严重病例。
2.普通感冒:预后通常良好,一般不会留有后遗症,对身体的影响较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