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折后遗症常见类型包括关节僵硬与活动受限(因长时间固定致关节周围组织粘连挛缩,受骨折部位等因素影响)、创伤性关节炎(因关节面不平整等致关节长期磨损,重体力劳动等人群风险高,影响生活运动能力)、肌肉萎缩(因患肢活动少致废用性萎缩,儿童老人影响不同,需评估并早期康复训练干预)、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因骨折部位血供差等多种因素致,老年等愈合能力弱,有相应表现需针对性处理)、骨髓炎(开放性骨折易感染致,儿童老人治疗有别,不及时控制危害大)。
一、关节僵硬与活动受限
发生机制:骨折后由于长时间固定,关节周围组织发生粘连、挛缩,导致关节活动范围减小。例如,上肢骨折后若固定时间过长,肩关节可能出现活动受限,这是因为关节囊、韧带等组织在缺乏运动刺激下,纤维组织增生、粘连。对于儿童骨折患者,由于其自身修复能力较强,但如果固定不当或时间过长,同样可能出现关节僵硬情况,且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若未及时进行有效的康复训练,恢复相对较慢的风险更高;而老年患者本身关节软骨退变等基础情况存在,骨折后更易发生关节僵硬,因为其自身组织修复和适应能力较弱。
影响因素:骨折部位、固定时间长短、康复训练开始时间及方法等均会影响关节僵硬的发生。比如,累及关节面的骨折比单纯骨干骨折更易导致关节僵硬,因为关节面的损伤会直接影响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
二、创伤性关节炎
发生机制:骨折后关节面不平整、骨折愈合畸形等原因,导致关节在长期磨损下出现关节炎改变。当关节面受到破坏后,关节软骨承受不均匀的应力,随着时间推移,软骨逐渐磨损、剥脱,骨质增生,引发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在生活方式方面,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运动量大的人群,患创伤性关节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因为关节承受的应力更大。对于有既往骨折病史的患者,再次受伤或过度使用关节都可能加重创伤性关节炎的发展。例如,曾有踝关节骨折病史的患者,若经常进行跑步等剧烈运动,踝关节就更容易出现创伤性关节炎。
表现及影响:主要表现为关节疼痛,尤其是在活动时加重,伴有肿胀、压痛,关节活动时可能有摩擦音。这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和运动能力,降低生活质量。
三、肌肉萎缩
发生机制:骨折后由于患肢活动减少,肌肉得不到有效锻炼,导致肌肉废用性萎缩。神经损伤也可能导致肌肉萎缩,但此处主要指骨折后废用引起的。例如,下肢骨折后长时间卧床,腿部肌肉缺乏收缩运动,蛋白质分解增加,合成减少,肌肉体积逐渐减小。对于儿童患者,肌肉萎缩可能会影响其生长发育过程中的肢体功能协调,因为儿童肌肉处于快速生长阶段,废用更容易导致生长受影响;老年患者肌肉本身量就相对减少,骨折后肌肉萎缩会进一步影响其行走等基本活动能力,增加跌倒等风险。
评估与干预:可以通过测量肌肉围度等方法评估肌肉萎缩情况。早期进行合理的康复训练是预防和缓解肌肉萎缩的关键,包括等长收缩、主动或被动的关节活动等训练。
四、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
发生机制:多种因素可导致,如骨折部位血液供应不佳(例如胫骨中下1/3骨折,此处血液供应相对较差)、感染、骨折端固定不稳定、全身性因素(如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会影响骨折愈合)等。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高,会影响成骨细胞的功能和血管的修复,从而导致骨折愈合延迟或不愈合的风险增加。对于老年患者,本身代谢功能下降,骨折愈合能力相对较弱,更容易出现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情况。
表现及处理:骨折处持续疼痛、异常活动,X线检查可见骨折端间隙大、骨痂生长少等情况。需要根据具体原因进行相应处理,如改善局部血液供应、控制感染、加强固定等。
五、骨髓炎
发生机制:骨折后如果发生感染,可导致骨髓炎。常见的是开放性骨折,伤口污染容易引发细菌感染,细菌在骨髓内繁殖,导致炎症反应。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发生骨髓炎后病情发展可能较快,且治疗相对成人更需谨慎,要避免影响骨骼生长发育;老年患者由于基础疾病多,身体抵抗力差,骨髓炎的治疗难度更大,预后可能更差。
表现与危害: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发热,严重时可出现全身感染症状。骨髓炎若不及时控制,会导致骨质破坏进一步加重,影响骨折愈合,甚至可能导致肢体残疾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