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是怎么形成
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最主要病因,长期不良饮食习惯、环境因素、自身免疫因素、年龄因素、遗传因素及其他疾病等也与之相关,幽门螺杆菌易定居胃窦致胃黏膜损伤引发炎症进而腺体萎缩,长期高盐、辛辣等饮食及环境污染等增加风险,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少见且与自身抗体攻击相关,老年人因生理因素概率高,部分患者有遗传易感性,一些全身性疾病也可增加风险,需综合多因素预防其发生发展
一、幽门螺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萎缩性胃炎最主要的病因。Hp凭借其螺旋形的特殊结构容易定居在胃窦部黏液层下方,它产生的尿素酶可分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为自身创造碱性环境,同时其产生的空泡毒素等物质会损伤胃黏膜上皮细胞,引发炎症反应,长期慢性炎症刺激可导致胃黏膜腺体萎缩。全球约50%以上的人群感染Hp,我国成人Hp感染率约50%左右,感染Hp后若未得到有效清除,患萎缩性胃炎的风险显著增加,且随着感染时间延长,萎缩性胃炎的发生概率及严重程度可能逐渐加重,不同年龄、性别人群感染Hp后发生萎缩性胃炎的概率虽有差异,但总体都受Hp感染影响,有Hp感染病史的人群需警惕萎缩性胃炎的发生。
二、饮食习惯与环境因素
1.长期不良饮食习惯:长期高盐饮食会损伤胃黏膜屏障,高盐食物可直接破坏胃黏膜的正常结构和功能,使胃黏膜易受各种致病因素侵袭;长期食用辛辣、烟熏、腌制食物,其中的亚硝酸盐等致癌物质以及辛辣物质对胃黏膜的持续刺激,会导致胃黏膜反复损伤与修复,进而引发萎缩性胃炎。比如长期每日盐摄入量过高(超过6克)的人群,相比低盐饮食人群,患萎缩性胃炎的风险明显升高,不同年龄阶段人群长期保持不良饮食习惯都可能累积损伤胃黏膜,男性和女性在这方面并无本质性别差异,但因生活方式不同,男性可能更易接触一些不良饮食习惯,如饮酒搭配高盐、烟熏食物等情况相对较多。
2.环境因素:长期处于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可能通过呼吸或其他途径影响胃部健康;某些地区水土中含有的特殊物质,如高浓度的硝酸盐等,经口进入人体后,在胃内可能转化为亚硝酸盐等,对胃黏膜产生损伤作用,从而增加萎缩性胃炎的发生风险,不同地区环境因素差异较大,生活在特定环境地区的人群需格外关注胃部健康监测。
三、自身免疫因素
自身免疫性萎缩性胃炎较为少见,患者体内存在自身抗体,如壁细胞抗体(PCA)、内因子抗体(IFA)等。这些自身抗体攻击胃黏膜的壁细胞,导致壁细胞数量减少,胃酸分泌减少;内因子抗体则会影响内因子对维生素B的结合与吸收,进而引发一系列病理改变。自身免疫因素导致的萎缩性胃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相对男性可能有一定易感性,此类患者往往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家族史,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紊乱密切相关,自身抗体的持续存在会不断损伤胃黏膜腺体,导致腺体萎缩进行性发展。
四、其他因素
1.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胃黏膜逐渐出现生理性萎缩,这是一种随着年龄增加而发生的退行性变化,老年人胃黏膜的修复能力下降,对各种致病因素的抵御能力减弱,所以老年人患萎缩性胃炎的概率相对较高,50岁以上人群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年轻人,年龄是萎缩性胃炎形成的一个重要相关因素,随着年龄递增,需要更加重视胃部健康的监测与维护。
2.遗传因素: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存在一定的遗传易感性,研究发现某些基因的多态性与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相关,遗传因素可能影响个体对Hp感染的易感性、胃黏膜的修复能力等,使得具有遗传背景的人群在相同环境因素刺激下更易发生萎缩性胃炎,但遗传因素并非单独致病,往往是与环境、感染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发病,有萎缩性胃炎家族史的人群要密切关注自身胃部健康状况,定期进行胃镜等检查。
3.其他疾病影响:一些全身性疾病,如慢性胆汁反流、糖尿病等,也可能影响胃部的正常功能,从而增加萎缩性胃炎的发生风险。慢性胆汁反流时,胆汁反流入胃,破坏胃黏膜的酸碱平衡和屏障功能,长期刺激胃黏膜引发炎症和萎缩;糖尿病患者由于自主神经病变等原因,可能导致胃排空延迟,胃内食物潴留,进一步损伤胃黏膜,这些疾病与萎缩性胃炎的发生相互关联,需要综合治疗相关基础疾病来预防萎缩性胃炎的进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