诊断结果左股骨颈骨折
左股骨颈骨折的诊断可通过临床表现(症状为受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行走,体征有下肢短缩、外旋畸形等)及影像学检查(X线、CT、MRI);按骨折线部位分为头下型、经颈型、基底型,按移位程度分为GardenⅠ-Ⅳ型;需与髋关节脱位、髋臼骨折、粗隆间骨折鉴别,髋关节脱位畸形等有别,髋臼骨折部位不同,粗隆间骨折压痛点等有差异。
一、左股骨颈骨折的诊断方法
1.临床表现
症状:受伤后髋部疼痛,不能站立和行走是左股骨颈骨折的主要症状。对于老年人,即使是轻微的跌倒等外伤也可能引发,因为老年人骨质疏松,股骨颈承受暴力的能力下降;而年轻人多是因高能量损伤,如车祸等。不同年龄、不同损伤机制的患者,疼痛表现可能因个体差异有一定不同,但髋部的疼痛是共性。
体征:受伤侧下肢可能出现短缩、外旋畸形,一般外旋角度在45°-60°之间。这是因为骨折后,肌肉牵拉导致下肢的位置改变。检查时还可发现局部压痛,叩击足跟时髋部疼痛等体征。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初步诊断左股骨颈骨折的常用方法。通过X线平片可以观察骨折的部位、类型等。能清晰显示骨折线的位置,判断骨折是头下型、经颈型还是基底型等不同类型。但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骨折,早期X线可能显示不清,需要进一步检查。例如,有些隐匿性骨折在受伤当时的X线片上可能仅表现为局部的骨质疏松等不典型表现,需要在1-2周后再次复查X线,因为骨折断端血肿吸收后骨折线会逐渐清晰。
CT检查:对于X线检查阴性但高度怀疑左股骨颈骨折的患者,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尤其是对于一些无明显移位的骨折,CT能发现细微的骨折线,有助于早期明确诊断。它可以从不同角度重建图像,更准确地判断骨折的三维结构,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意义。
MRI检查:在骨折早期,MRI检查比X线和CT更敏感。可以发现骨髓水肿等早期病变,对于X线和CT尚未能明确诊断的可疑左股骨颈骨折,MRI有助于早期诊断。例如,在受伤后数小时内,X线和CT可能无明显异常,但MRI已经可以检测到骨髓的异常信号改变,提示可能存在骨折。
二、左股骨颈骨折的不同类型及特点
1.按骨折线部位分类
头下型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头下,股骨头仅有小凹动脉很少量的供血,因此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发生率较高。这种类型的骨折多见于老年人,由于老年人骨质疏松,股骨头血运本身相对较差,头下型骨折进一步破坏了股骨头的血供,更容易出现股骨头坏死等并发症。
经颈型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中部,其血供情况介于头下型和基底型之间,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也相对较高,但比头下型稍低。
基底型骨折:骨折线位于股骨颈与大、小转子间连线处,此处骨折血运破坏较少,骨折愈合相对容易,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较低。
2.按骨折移位程度分类(Garden分型)
Ⅰ型:不完全骨折,骨折面小于50%,骨折端仅有部分相连,股骨头血运影响较小,预后相对较好。
Ⅱ型:完全骨折但无移位,骨折端对位良好,此时需要密切观察,因为部分患者可能会逐渐发生移位。
Ⅲ型:完全骨折,部分移位,骨折端有部分错位,股骨头血运已经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坏死风险增加。
Ⅳ型:完全骨折,完全移位,骨折端错位明显,股骨头血运破坏严重,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极高,且骨折愈合困难。
三、左股骨颈骨折的鉴别诊断
1.髋关节脱位:髋关节脱位也可出现髋部疼痛、活动受限及下肢短缩、畸形等表现,但髋关节脱位的畸形与股骨颈骨折有所不同,髋关节脱位多为屈曲、内收、内旋畸形,而股骨颈骨折多为短缩、外旋畸形。通过X线检查可以鉴别,髋关节脱位X线显示股骨头脱离髋臼,而股骨颈骨折X线显示股骨头与股骨颈的连续性中断。
2.髋臼骨折:髋臼骨折也会有髋部的疼痛、肿胀等表现,X线和CT检查可以发现髋臼的骨质破坏、骨折线等。髋臼骨折与股骨颈骨折的区别在于骨折的部位不同,髋臼骨折是髋臼部位的骨质损伤,而股骨颈骨折是股骨颈的骨折。
3.粗隆间骨折:粗隆间骨折也可出现髋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及下肢短缩、外旋畸形等表现,但粗隆间骨折的压痛点多在大粗隆处,而股骨颈骨折的压痛点多在腹股沟中点下方。X线检查可以鉴别,粗隆间骨折的骨折线位于股骨粗隆间,而股骨颈骨折的骨折线位于股骨颈部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