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妇科附件炎
妇科附件炎是女性内生殖器官中输卵管、卵巢的炎症,分急性和慢性。病原体感染(如性生活活跃、产后流产后、宫腔操作后、经期卫生不良)及邻近器官炎症蔓延可致病。急性附件炎有下腹痛伴发热等症状,慢性附件炎有下腹坠胀疼痛等表现。可通过症状体征、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诊断。预防要注意个人卫生、避免宫腔手术感染、增强抵抗力、及时治邻近器官炎症。
一、定义
妇科附件炎是指女性内生殖器官中输卵管、卵巢发生的炎症。输卵管、卵巢被称为附件,所以这类炎症统称为附件炎,分为急性附件炎和慢性附件炎。
二、病因
1.病原体感染:
女性生殖道有自然的防御功能,但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或有其他诱因时,病原体易侵入。常见的病原体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淋球菌、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等。例如,性生活活跃的女性,尤其是初次性交年龄小、多个性伴侣、性交过频者,容易发生附件炎,因为此时病原体容易通过性接触侵入生殖道。
产后或流产后,女性身体抵抗力下降,病原体容易经生殖道上行感染并扩散到输卵管、卵巢,继而引起整个盆腔炎症。
宫腔内手术操作后感染,如放置或取出宫内节育器、刮宫术、输卵管通液术、子宫输卵管造影术、宫腔镜检查等,由于手术消毒不严格或术前适应证选择不当,导致病原体入侵引发炎症。
经期卫生不良,月经期间子宫内膜剥脱,宫腔内血窦开放,并有凝血块存在,这是细菌滋生的良好条件。如果不注意经期卫生,使用不洁的卫生巾、经期性交等,均可使病原体侵入而引起炎症。
2.邻近器官炎症蔓延:
阑尾炎、腹膜炎等邻近器官的炎症,可通过直接蔓延引起输卵管卵巢炎、盆腔腹膜炎。尤其当阑尾炎病情延误,阑尾脓肿扩散,炎症波及右侧附件的情况较为常见。
三、临床表现
1.急性附件炎:
症状:
下腹痛伴发热,病情严重时可出现寒战、高热、头痛、食欲不振等。
妇科检查时,附件区有明显压痛和反跳痛,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明显增高。
若有输卵管积脓或输卵管卵巢脓肿形成,可触及下腹包块,且有局部压迫刺激症状,如包块位于子宫前方可出现膀胱刺激症状,如排尿困难、尿频,若引起膀胱肌炎还可有尿痛等;包块位于子宫后方可致腹泻、里急后重感和排便困难。
年龄与性别因素:育龄女性是急性附件炎的高发人群,性别上主要见于女性。生活方式上,性生活活跃、不注意经期卫生等生活方式的女性更容易患病。
2.慢性附件炎:
症状:
不同程度的下腹部坠胀、疼痛及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
可伴有月经失调,表现为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
妇科检查时,子宫常呈后倾后屈位,活动受限,附件区增厚、压痛,可触及增粗的输卵管,有压痛,若形成输卵管积水或输卵管卵巢囊肿,则可触及囊性包块。
年龄与性别因素:育龄女性多见,性别为女性。一些有多次宫腔操作史、经期卫生不良等生活方式的女性,以及有盆腔炎症病史未彻底治愈的女性,更容易发展为慢性附件炎。病史方面,有急性附件炎未及时彻底治疗的女性,病情迁延易转为慢性附件炎。
四、诊断
1.症状与体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如下腹痛、发热、附件区压痛等,初步怀疑附件炎。
2.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检查,急性附件炎时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阴道分泌物检查,可发现病原体,如淋球菌、衣原体等。
3.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发现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囊肿等情况,有助于诊断。
腹腔镜检查,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还可以同时对炎症部位进行治疗,但属于有创检查,一般在其他检查难以明确诊断时才考虑使用。
五、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
保持外阴清洁干燥,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阴,勤换内裤,选择棉质、宽松的内裤。
注意经期卫生,月经期间使用合格的卫生巾,避免经期性交、盆浴等。
2.避免宫腔内手术操作的感染风险:
进行宫腔内手术时,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确保手术器械严格消毒。
术后注意个人卫生,遵医嘱服用抗生素等预防感染。
3.增强机体抵抗力:
合理饮食,保证营养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的食物。
适当运动,如散步、慢跑、瑜伽等,增强体质。
避免过度劳累,保证充足的睡眠。
4.及时治疗邻近器官炎症:如发现阑尾炎等邻近器官炎症,应及时、彻底治疗,防止炎症蔓延至附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