佝偻病的治疗
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的治疗包括根据不同情况补充维生素D及钙剂,对已有骨骼畸形患儿进行康复治疗,治疗过程中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婴儿、早产儿及有特殊病史患儿补充时各有注意事项,要精准补充并综合多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保障患儿健康
一、维生素D补充
1.补充方式及剂量:
对于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一般给予维生素D制剂补充。婴儿出生后数天开始补充维生素D,足月儿每日400国际单位,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双胎儿出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800国际单位,3个月后改为每日400国际单位。充足的维生素D摄入有助于促进钙的吸收和利用,维持体内钙磷代谢平衡,对于预防和治疗佝偻病至关重要。不同年龄阶段对维生素D的需求有差异,年龄较小的婴儿由于生长发育快,对维生素D的需求相对较高,需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精准补充,以满足其骨骼生长等生理需求。
可以通过饮食摄入一些富含维生素D的食物来辅助补充,如深海鱼类(如三文鱼、沙丁鱼等)、动物肝脏、蛋黄等,但食物补充往往难以达到治疗所需的剂量,所以通常还需要配合维生素D制剂补充。
二、钙剂补充
1.钙剂选择及适用情况:
当明确有钙缺乏时可适当补充钙剂。钙剂的选择需考虑安全性和吸收性等因素。对于佝偻病患儿,在补充维生素D的基础上,若存在钙缺乏表现,可选用合适的钙剂。例如,元素钙的补充量需根据患儿年龄等情况而定,一般婴儿每日元素钙需要量约200-300mg,儿童约800-1000mg。不同钙剂的元素钙含量不同,如碳酸钙元素钙含量较高,但可能对胃肠道刺激相对稍大;葡萄糖酸钙元素钙含量相对较低,但胃肠道刺激性较小。在选择钙剂时要综合考虑患儿的胃肠道功能等情况,对于胃肠道功能较弱的婴儿,可能更适合选择刺激性小的钙剂。
三、康复治疗与监测
1.康复治疗方法:
对于已有骨骼畸形的患儿,可在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治疗。例如,对于轻度的胸廓畸形等,可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来改善,如让患儿进行户外活动,多晒太阳,因为紫外线可以促进皮肤合成维生素D,进一步促进钙的吸收,同时适当的运动有助于骨骼的正常发育和畸形的改善。对于较为严重的骨骼畸形,可能需要在医生评估后考虑其他康复措施,如佩戴矫形器具等,但需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制定个性化的康复方案。
2.监测:
治疗过程中需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包括监测血清25-羟基维生素D水平,一般治疗后1-3个月复查,以评估维生素D的补充效果,根据结果调整维生素D的剂量。同时要监测血钙、血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了解钙磷代谢情况以及骨骼的恢复状况。对于婴儿和儿童,还需定期监测骨骼的X线检查,观察骨骼的变化情况,如骨骺端的改变等,以便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不同年龄阶段的患儿监测的频率和重点可能有所不同,婴儿生长发育迅速,监测需相对更频繁一些,而较大儿童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监测频率。
四、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儿:
婴儿是佝偻病的高发人群,由于其胃肠道功能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在补充钙剂和维生素D时需特别注意选择合适的剂型和剂量。例如,选择口感较好、易于吸收的维生素D制剂和钙剂,避免因钙剂刺激胃肠道引起呕吐、腹泻等不适。同时,婴儿的户外活动相对较少,更需要通过合理的维生素D补充来满足其生长需求,家长要注意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时给婴儿补充维生素D,并保证婴儿有适当的日照时间,但要避免强烈阳光直射婴儿皮肤,防止晒伤。
2.早产儿:
早产儿由于先天储备不足,更容易发生佝偻病,其维生素D的补充剂量相对足月儿更高,且需要更早开始补充。在补充过程中要密切监测其血钙、血磷等指标,因为早产儿的代谢和生理功能相对更不成熟,对钙磷代谢的调节能力较弱,所以需要更加精细的监测和剂量调整,以确保其正常的生长发育,避免因佝偻病导致生长迟缓、骨骼发育异常等不良后果。
3.特殊病史患儿:
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等特殊病史的患儿,在补充钙剂时需考虑其对钙剂的吸收情况。例如,患有严重腹泻的患儿可能会影响钙剂的吸收,此时需要在医生评估后调整钙剂的补充方式或剂量。同时,在补充维生素D时也要考虑其基础疾病对药物代谢等方面的影响,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医生需要综合患儿的病史等多方面因素来制定个性化的佝偻病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保障患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