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最常见的并发症
伤寒最常见的并发症有肠出血、肠穿孔、中毒性肝炎和中毒性心肌炎。肠出血多在病程第2-3周,由病变处血管侵蚀致出血,少量出血无症状或大便潜血阳性,较多量出血有休克表现;肠穿孔也多在病程第2-3周,因肠黏膜溃疡深达浆膜层等致穿孔,有右下腹剧痛、腹膜刺激征等表现;中毒性肝炎是伤寒杆菌及其毒素致肝细胞损害,有肝大、压痛、肝功能指标升高、黄疸等表现;中毒性心肌炎是伤寒杆菌内毒素对心肌直接毒性作用,有心悸、胸闷等症状,严重时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表现。
一、肠出血
1.发生机制:多发生在病程第2-3周,由于病变处的血管侵蚀到小动脉或小静脉,导致出血。肠道病变部位多在回肠末端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当伤寒杆菌在局部大量繁殖,引起炎症反应,使肠黏膜坏死、溃疡形成,若溃疡累及血管则可引起出血。
2.影响因素:
年龄: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伤寒的易感性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有所不同,儿童和老年人相对更易出现严重并发症,包括肠出血。儿童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对伤寒杆菌的清除和应对能力较弱。
生活方式:不良生活方式可能影响肠道功能,增加肠出血风险。例如,患病期间若有剧烈活动,可能导致肠道蠕动增加,加重肠黏膜溃疡处的损伤,从而诱发肠出血。
病史:既往有肠道疾病史的患者,发生伤寒肠出血的风险可能更高。因为原有肠道疾病可能使肠黏膜屏障功能较差,在伤寒杆菌感染时更易出现严重的黏膜损伤和血管侵蚀。
临床表现:少量出血可无症状或仅有大便潜血阳性,较多量出血时可出现体温骤降、头晕、心慌、脉搏增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
二、肠穿孔
1.发生机制:也是伤寒常见的严重并发症,多发生在病程第2-3周,常因肠黏膜溃疡深达浆膜层,在肠道蠕动亢进、肠腔内压力增高等因素作用下,导致肠穿孔。穿孔部位同样多见于回肠末端。
2.影响因素:
年龄:儿童和老年人肠壁相对较薄弱,肠穿孔的风险相对较高。儿童肠壁组织发育尚不成熟,老年人肠壁弹性和韧性下降,在伤寒杆菌感染引起肠黏膜严重病变时,更容易发生肠穿孔。
生活方式:患病期间若饮食不节制,食用过多粗糙食物或暴饮暴食,可导致肠道蠕动紊乱,肠腔内压力急剧变化,增加肠穿孔风险。
病史:有肠道基础疾病的患者,如既往有肠梗阻、肠道肿瘤等病史,发生伤寒肠穿孔的可能性增大。因为原有肠道病变使肠壁结构和功能异常,在伤寒感染时更易出现肠穿孔。
临床表现:突发右下腹剧烈疼痛,伴有恶心、呕吐、发热,随后出现腹膜刺激征,如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等,病情严重时可出现感染性休克。
三、中毒性肝炎
1.发生机制:伤寒杆菌及其毒素可引起肝细胞损害,导致中毒性肝炎。伤寒病程中,细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并释放内毒素,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肝脏,引起肝细胞变性、坏死等病理改变。
2.影响因素:
年龄:儿童肝脏代谢和解毒功能相对较弱,在感染伤寒时更易出现中毒性肝炎。老年人肝脏功能逐渐衰退,对毒素的清除和代谢能力下降,也容易发生中毒性肝炎。
生活方式:患病期间若同时有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会加重肝脏负担,增加中毒性肝炎的发生风险。
病史:既往有肝脏疾病史,如肝炎、肝硬化等,感染伤寒后发生中毒性肝炎的概率更高。因为原有肝脏疾病使肝脏储备和代偿功能降低,对伤寒杆菌毒素的耐受性更差。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肝大、压痛,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等肝功能指标升高,严重时可出现黄疸,表现为皮肤、巩膜黄染。
四、中毒性心肌炎
1.发生机制:伤寒杆菌的内毒素对心肌有直接毒性作用,可引起中毒性心肌炎。内毒素干扰心肌细胞的代谢和电生理活动,导致心肌功能受损。
2.影响因素:
年龄:儿童和老年人心脏功能相对较弱,感染伤寒后更易发生中毒性心肌炎。儿童心肌细胞发育不完善,老年人心肌细胞逐渐老化,对毒素的耐受能力降低。
生活方式:患病期间过度劳累、精神紧张等不良生活方式,可加重心脏负担,促使中毒性心肌炎的发生。
病史:既往有心脏疾病史,如心肌炎、冠心病等,感染伤寒后发生中毒性心肌炎的风险增加。原有心脏疾病使心脏储备功能下降,在伤寒毒素的作用下更容易出现心肌功能异常。
临床表现:患者可出现心悸、胸闷、心前区不适等症状,严重时可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等表现,如心率加快或减慢、血压下降、呼吸困难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