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预防手足口病需从多方面着手,适龄儿童按程序接种EV71疫苗;所有人要勤洗手并掌握正确方法、保持口腔卫生;居住和公共环境要通风、清洁消毒,少去人群密集场所;注意饮食安全,食材新鲜、餐具清洁;婴幼儿和免疫力低下人群要加强防护,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
一、接种疫苗
1.适龄接种:6月龄-5岁儿童是手足口病的高发人群,应按照免疫程序及时接种肠道病毒71型(EV71)灭活疫苗,该疫苗可有效预防EV71感染所致的手足口病,降低重症和死亡的发生风险,一般基础免疫程序为2剂次,间隔1个月。对于5岁以上儿童,由于感染EV71的风险相对降低,且疫苗对其保护效力可能有所下降,通常不推荐再接种该疫苗,但如果有特殊情况,可根据专业医生评估决定。
2.接种意义:大量临床研究表明,接种EV71疫苗后,体内会产生特异性抗体,能够在接触EV71病毒时迅速发挥作用,显著减少儿童患EV71相关手足口病的概率,尤其对婴幼儿的保护作用更为突出,从流行病学角度有效降低了手足口病的发病程度和传播风险。
二、注意个人卫生
1.手卫生:
勤洗手:无论是儿童还是成人,都要养成勤洗手的好习惯,尤其是在饭前便后、接触公共物品后(如公共交通工具扶手、电梯按钮等)、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如咳嗽或打喷嚏后)。使用肥皂或洗手液并用流动水洗手,洗手时间应不少于20秒,可通过唱完一遍生日歌的时间来大致判断洗手时长。对于幼儿,家长要帮助其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例如每天饭前、外出归来等时刻都引导孩子洗手。
正确洗手方法: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交换进行;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指缝相互揉搓;弯曲手指使关节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右手握住左手大拇指旋转揉搓,交换进行;将五个手指尖并拢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交换进行,最后冲洗干净,用干净毛巾或纸巾擦干。
2.口腔卫生:儿童要保持口腔清洁,饭后可以用清水或淡盐水漱口,年龄较小的幼儿家长可在其进食后喂少量温水清洁口腔。定期清洁儿童的玩具、餐具等,避免口腔接触不洁物品而感染肠道病毒。
三、环境卫生管理
1.居住环境:
通风换气:室内要经常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流通,一般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通风30分钟以上。良好的通风可以降低室内病毒的浓度,减少感染风险。对于有婴幼儿的家庭,选择合适的通风时间,避免孩子直接吹风着凉。
清洁消毒:定期对家居环境进行清洁,尤其是儿童经常接触的物品表面,如家具、玩具、门把手、楼梯扶手等。可以使用含氯消毒剂或其他合适的消毒剂进行擦拭消毒,按照产品说明书的浓度要求配制消毒液。例如,对于玩具,可定期用适量的消毒液浸泡后再清洗干净;对于地面、家具表面等,用稀释后的消毒液擦拭。
2.公共环境:尽量少带儿童去人群密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如超市、商场、游乐场等。如果必须前往,要注意避免接触公共物品的表面,回家后及时洗手、更换衣物。在手足口病流行季节,这些公共场所也应加强清洁消毒和通风管理。
四、饮食安全
1.食物处理:
食材新鲜:选择新鲜的食材制作食物,避免食用变质、受污染的食物。水果要洗净、去皮后再给儿童食用;肉类、蛋类等要确保煮熟煮透,以杀灭可能存在的病原体。
餐具清洁:儿童的餐具要定期清洗消毒,可采用煮沸消毒的方法,将餐具放入清水中煮沸15-20分钟,或者使用消毒柜进行消毒。
2.饮食卫生:教导儿童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不挑食、不偏食,但要注意饮食均衡。在集体用餐时,要使用公筷公勺,避免交叉感染。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婴幼儿:婴幼儿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善,是手足口病的高危人群。家长要格外关注婴幼儿的身体状况,密切观察是否有发热、皮疹等症状。要保证婴幼儿的生活环境清洁卫生,及时更换尿布等,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防止因臀部皮肤感染而增加手足口病的易感性。同时,避免婴幼儿接触患病儿童,尽量减少前往人群密集场所。
2.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免疫力低下的儿童或成人,要更加严格地做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防护措施。尽量避免接触手足口病患者,如有必要接触时,要采取佩戴口罩等防护措施。一旦出现发热、皮疹等疑似手足口病症状,要及时就医,并向医生告知自身免疫力低下的情况,以便医生进行准确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