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胃痛什么原因
急性胃痛可由饮食、疾病、精神、腹部受凉等因素引起,饮食方面包括过食辛辣刺激、暴饮暴食、进食过冷或过热食物;疾病方面涉及胃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急性发作)、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胆石症等;精神因素会致胃肠功能紊乱引发急性胃痛;腹部受凉会使胃壁肌肉收缩导致急性胃痛
一、饮食因素相关
1.过食辛辣刺激食物:大量进食辣椒、花椒等辛辣刺激食物,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黏膜充血、水肿,进而引发急性胃痛。例如,有研究表明,一次性摄入较多辛辣食物后,约有30%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胃部不适及急性胃痛症状。对于喜好辛辣饮食的人群,长期高频率食用这类食物,胃黏膜长期受刺激,患慢性胃炎等疾病的风险也会增加,急性胃痛发作的几率相应提高。
2.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会使胃内食物过多,胃急剧扩张,胃蠕动紊乱,引起胃部肌肉痉挛,从而导致急性胃痛。尤其是那些聚餐时无节制进食的人群,更容易出现这种情况。儿童若暴饮暴食,由于其胃肠功能发育尚未完善,发生急性胃痛的概率相对更高,且可能影响消化吸收功能,长期如此会影响生长发育。
3.进食过冷或过热食物:过冷的食物会使胃血管收缩,影响胃的血液循环;过热的食物则会直接烫伤胃黏膜,两者都可能引发急性胃痛。比如,冬季大量食用冰镇饮料后,部分人会出现胃部绞痛;而吃刚出锅的过烫食物,会对食管及胃黏膜造成损伤,增加急性胃痛的发生风险。老年人由于胃肠功能相对较弱,对温度变化更为敏感,进食过冷或过热食物后更易出现急性胃痛。
二、疾病因素相关
1.胃炎
急性胃炎:多由感染(如幽门螺杆菌感染、病毒感染等)、药物刺激(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等)、酗酒等因素引起。幽门螺杆菌感染是常见诱因之一,它会破坏胃黏膜的保护屏障,导致胃黏膜炎症反应,引发急性胃痛,同时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年轻人长期熬夜、饮食不规律,再加上可能感染幽门螺杆菌,较易患上急性胃炎出现急性胃痛。
慢性胃炎急性发作:原本就有慢性胃炎的患者,在受到饮食不节、应激等因素影响时,会出现急性胃痛加重的情况。例如,慢性胃炎患者食用了不洁食物后,炎症反应加剧,导致胃部疼痛明显加剧。老年人本身胃肠功能减退,慢性胃炎发病率较高,若不注意日常饮食和生活调理,更容易出现慢性胃炎急性发作引发急性胃痛。
2.胃溃疡:胃溃疡患者的胃黏膜存在溃疡病灶,当胃酸分泌增多时,胃酸会刺激溃疡面,引起规律性或非规律性的急性胃痛,疼痛多在进食后一段时间出现,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和节律性。长期精神紧张、压力大的人群,患胃溃疡的风险增加,也就更易出现急性胃痛。女性在生理期前后,由于体内激素变化等因素,可能会影响胃溃疡患者的病情,导致急性胃痛发作频率增加或疼痛程度加重。
3.十二指肠溃疡:主要是胃酸分泌过多,导致十二指肠黏膜被胃酸消化腐蚀形成溃疡,患者多在空腹时出现急性胃痛,进食后可缓解,疼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长期吸烟、饮酒的人群,十二指肠溃疡的发病率较高,从而容易引发急性胃痛。对于患有十二指肠溃疡的特殊人群,如孕妇,由于身体处于特殊生理状态,治疗需更加谨慎,急性胃痛发作时的处理要格外注意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
4.胆石症:胆囊或胆管内形成结石,当结石移动刺激胆管或胆囊时,疼痛可放射至胃部,引起急性胃痛,常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肥胖、高脂肪饮食的人群患胆石症的几率较高,也就更易出现因胆石症引发的急性胃痛。老年人胆囊功能减退,胆汁排泄不畅,更容易形成胆结石,进而导致急性胃痛发作,且症状可能不典型,需特别留意。
三、其他因素相关
1.精神因素:长期精神紧张、焦虑、压力过大等,会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功能,导致胃肠蠕动紊乱、胃酸分泌失调,从而引发急性胃痛。例如,高考考生在备考期间,由于精神高度紧张,约有20%的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急性胃痛症状。女性在面临工作和家庭双重压力时,更容易受精神因素影响出现急性胃痛,且症状可能相对更为明显。
2.腹部受凉:腹部受到寒冷刺激,会使胃壁肌肉强烈收缩,导致胃部缺血缺氧,引发急性胃痛。尤其是在季节更替时,不注意腹部保暖的人群,如穿着过少、夜间睡眠时腹部暴露等情况,较易出现因腹部受凉引起的急性胃痛。儿童皮下脂肪薄,体温调节能力较差,腹部受凉后更易发生急性胃痛,家长需特别注意为儿童做好腹部保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