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痛恶心想吐是怎么回事
胃痛、恶心想吐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消化系统疾病(如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胆囊炎胆结石等)、饮食因素(暴饮暴食、食用刺激性食物、食物过敏或食物中毒等)、全身性疾病(感冒、心肌梗死等)、精神心理因素(焦虑抑郁等情绪);不同人群特点不同,儿童需注意饮食卫生且及时就医,孕妇要清淡少食多餐严重时就医,老年人出现症状要及时全面检查。
一、常见原因及机制
1.消化系统疾病
胃炎:多种因素可引起胃炎,如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可破坏胃黏膜屏障,导致胃黏膜炎症反应,出现胃痛、恶心想吐等症状。据相关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人群中相当比例会出现胃部不适症状。另外,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如阿司匹林等)也会损伤胃黏膜,引发胃炎,导致胃痛、恶心。
胃溃疡:胃溃疡患者的胃黏膜存在溃疡病灶,进食后胃酸分泌刺激溃疡面,引起胃痛,同时可能伴有恶心想吐的症状。溃疡的形成与胃酸-胃蛋白酶的消化作用、幽门螺杆菌感染等因素密切相关。
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多与幽门螺杆菌感染有关,空腹时胃酸进入十二指肠刺激溃疡部位,导致空腹胃痛,部分患者也会出现恶心想吐的表现。
胆囊炎、胆结石:胆囊和胆道的病变可反射性引起胃部不适。胆结石移动时可能堵塞胆管,引起胆道痉挛,导致右上腹疼痛,疼痛可放射至胃部,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胆囊炎时胆囊炎症刺激也会影响消化功能,出现胃痛、恶心想吐的情况,这与胆道的神经分布特点有关,胆囊的神经与胃部神经有一定关联。
2.饮食因素
暴饮暴食:短时间内大量进食,加重胃肠道负担,胃肠蠕动紊乱,容易引起胃痛、恶心想吐。例如一次性摄入过多油腻、难以消化的食物,会使胃的消化功能超负荷,导致胃部不适。
食用刺激性食物:过辣、过酸、过冷、过热的食物会直接刺激胃黏膜,引起胃黏膜的应激反应,出现胃痛、恶心想吐。比如大量食用辣椒后,辣椒素会刺激胃黏膜,导致胃部痉挛性疼痛并伴有恶心。
食物过敏或食物中毒:对某些食物过敏的人食用相关食物后,可引起胃肠道过敏反应,出现胃痛、恶心想吐;食用被细菌、毒素污染的食物发生食物中毒时,细菌及其产生的毒素会刺激胃肠道,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出现上述症状。
二、其他可能原因
1.全身性疾病
感冒: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除了有呼吸道症状外,也可能影响胃肠道功能,导致胃痛、恶心想吐。这是因为病毒感染可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累及胃肠道,影响胃肠的正常蠕动和消化功能。
心肌梗死:少数心肌梗死患者可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容易被误认为是胃痛,同时可伴有恶心想吐的症状。这是由于心肌缺血缺氧时,疼痛信号可能通过神经传导反映到上腹部,需要特别警惕,因为心肌梗死是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如不及时治疗可危及生命。
2.精神心理因素
焦虑、抑郁等情绪:长期的精神压力、焦虑、抑郁等情绪可影响植物神经功能,进而影响胃肠道的蠕动和消化液分泌,导致胃痛、恶心想吐。例如长期处于高压工作状态的人群,由于精神紧张,容易出现胃肠道功能紊乱,表现为胃部不适。
三、不同人群特点及应对建议
1.儿童
特点:儿童胃痛恶心想吐可能与饮食不规律、感染等因素有关。比如儿童可能因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引起胃肠道感染,导致上述症状。儿童表达能力有限,家长需密切观察其症状变化。
应对建议:注意儿童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冷、不洁食物。如果症状持续或加重,需及时就医,因为儿童病情变化较快。同时,要安抚儿童情绪,减少其因不适产生的焦虑。
2.孕妇
特点:孕妇在孕期可能出现胃痛恶心想吐,这可能与孕期激素变化、子宫增大压迫胃肠道等因素有关。一般孕早期较为常见,称为早孕反应,但也需排除其他病理情况。
应对建议:孕妇应注意饮食清淡、少食多餐。如果症状严重影响生活,需及时就医,医生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处理,避免自行盲目用药,因为某些药物可能对胎儿有影响。
3.老年人
特点:老年人胃痛恶心想吐可能与多种因素相关,如本身可能有慢性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胃溃疡等,随着年龄增长病情可能变化;也可能是其他全身性疾病的表现,如心脑血管疾病等。老年人机体反应相对迟钝,症状可能不典型。
应对建议:老年人出现上述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全面检查,包括胃镜、心电图等相关检查,以明确病因。在就医过程中,家属要陪伴并协助老人提供病史等信息,因为老年人可能难以准确描述病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