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容易得破伤风的伤口
污染严重且深而窄的伤口、坏死组织多且缺血的伤口、未及时清洁处理的伤口易引发破伤风感染,其中儿童、老年人、糖尿病患者、血管疾病患者等特殊人群感染风险更高,户外工作者及喜欢户外活动且卫生习惯差人群因伤口易污染且处理不及时感染风险也高。
一、污染严重且深而窄的伤口
1.特点及破伤风杆菌滋生条件
破伤风杆菌是厌氧菌,在污染严重且深而窄的伤口中,容易形成缺氧环境。例如,被泥土、铁锈等严重污染的伤口,伤口内部氧气含量低,适合破伤风杆菌繁殖。深而窄的伤口会使伤口内部与外界空气隔绝程度增加,为破伤风杆菌创造了良好的厌氧生存环境。这种伤口常见于被生锈的铁钉刺伤、木刺扎伤等情况。
从解剖结构角度看,深而窄的伤口会使伤口深部组织血液循环相对较差,局部营养和免疫物质供应相对不足,不利于机体自身免疫系统及时清除破伤风杆菌,而有利于破伤风杆菌在局部大量繁殖并产生痉挛毒素等致病物质。
2.不同人群的风险体现
儿童:儿童活泼好动,在玩耍过程中容易发生被尖锐物品刺伤等情况,若伤口深而窄且污染严重,由于儿童免疫系统相对不完善,对破伤风杆菌感染的抵御能力较弱,感染破伤风的风险相对较高。比如儿童在户外玩耍时被树枝上带有泥土的刺扎伤形成深而窄的伤口,就较易感染破伤风。
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皮肤修复能力和免疫功能降低,若出现深而窄且污染严重的伤口,身体清除破伤风杆菌的能力减弱,感染破伤风后病情可能发展更迅速,预后相对较差。例如老年人体质较弱,在劳作时被铁屑扎伤形成深而窄的伤口,感染破伤风的可能性增大且病情更难控制。
二、坏死组织多、缺血的伤口
1.坏死组织多与破伤风杆菌繁殖的关系
当伤口存在较多坏死组织时,坏死组织会成为破伤风杆菌的营养来源,同时坏死组织局部的缺氧环境也有利于破伤风杆菌生长。例如严重挤压伤导致局部组织坏死形成的伤口,坏死组织堆积,为破伤风杆菌提供了生存和繁殖的物质基础,使得破伤风杆菌容易在这样的伤口中定植并大量繁殖。
缺血的伤口同样不利于组织的修复和免疫细胞的浸润,缺血会导致局部组织的氧供不足,进一步加重缺氧环境,促进破伤风杆菌的繁殖。比如动脉损伤导致血液供应中断的伤口,局部缺血缺氧,极易成为破伤风杆菌滋生的温床。
2.特殊人群的影响
糖尿病患者: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水平较高,会影响伤口的愈合,且机体免疫功能也受血糖影响而下降。如果糖尿病患者出现坏死组织多、缺血的伤口,如足部因糖尿病足导致的溃疡伤口伴有坏死组织和缺血情况,感染破伤风的风险显著增加。因为高血糖环境不利于白细胞的功能发挥,影响机体对破伤风杆菌的清除,同时缺血坏死的组织环境适合破伤风杆菌繁殖,所以糖尿病患者这类伤口更易引发破伤风感染。
血管疾病患者:如患有动脉粥样硬化等血管疾病的患者,血管狭窄或堵塞会导致伤口局部缺血,若伤口出现坏死组织多的情况,感染破伤风的几率大大提高。例如下肢血管疾病患者发生外伤后形成的伤口,由于血管病变导致局部缺血,坏死组织易积聚,为破伤风杆菌创造了良好的生存条件,增加了破伤风感染风险。
三、未及时清洁处理的伤口
1.未清洁处理导致细菌残留
伤口若未及时进行清洁处理,外界的细菌等微生物会持续留在伤口内,其中就包括破伤风杆菌。比如受伤后数小时甚至数天才进行简单清洗的伤口,伤口表面及深部可能残留大量细菌,包括破伤风杆菌,随着时间推移,破伤风杆菌可能在伤口内繁殖并引发感染。
未清洁处理的伤口会有较多的异物残留,这些异物可能进一步加重伤口的污染程度,使得破伤风杆菌有更多机会在伤口内定植和生长。例如伤口内残留有衣物纤维等异物时,更易滋生细菌,包括破伤风杆菌,增加了感染破伤风的可能性。
2.不同生活方式人群的差异
户外工作者:户外工作者经常接触各种复杂环境,受伤后若不能及时对伤口进行清洁处理,感染破伤风的风险较高。比如建筑工人在工地受伤,伤口容易被泥土等污染,若不能马上进行有效的清洁和处理,就很可能感染破伤风。因为户外工作环境复杂,伤口污染机会多,且工作繁忙可能导致对伤口处理不及时。
喜欢户外活动且卫生习惯较差人群:这类人群在户外活动中受伤后,由于自身卫生习惯不好,不能及时对伤口进行清洁,也容易使伤口被污染而增加破伤风感染风险。例如一些徒步爱好者,在野外受伤后,没有及时清洁伤口,就可能因伤口污染严重而感染破伤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