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皮炎与湿疹的区别
神经性皮炎是具阵发性剧痒和皮肤苔藓样变的慢性炎症皮肤病,发病与神经精神等因素有关;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致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与变态反应等有关。二者在好发部位、皮肤损害等临床表现有别,诊断与鉴别也不同,治疗原则各异,儿童、孕妇、老年人等特殊人群患病时各有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以阵发性剧痒和皮肤苔藓样变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发病机制可能与神经精神因素(如焦虑、紧张等)、搔抓、摩擦等有关,目前认为是大脑皮层兴奋和抑制功能失调所致,神经递质如P物质等在其中起重要作用,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部分患者有家族过敏史。
湿疹: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炎症,发病机制尚不明确,一般认为与变态反应有关,内在因素如慢性消化系统疾病、精神紧张、失眠、过度疲劳、情绪变化等,外在因素如生活环境、气候变化、食物等均可影响湿疹的发生,微生物感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等)也可能诱发或加重湿疹。
二、临床表现
神经性皮炎
好发部位:多见于颈部两侧、项部、肘窝、腘窝、骶尾部、腕部、踝部,亦见于腰背部、眼睑、四肢及外阴等部位,常呈对称性分布。
皮肤损害:初期为局部皮肤瘙痒,搔抓后出现圆形或多角形扁平丘疹,质地坚实而有光泽,呈皮色或淡褐色,表面光滑或覆有少量鳞屑,久之丘疹融合成片,皮肤增厚,皮纹加深,形成苔藓样变,皮损边界清楚。
湿疹
好发部位:湿疹可发生于体表的任何部位,急性期好发于头面、耳后、四肢远端、阴囊等,慢性期则多见于手、足、小腿、肘窝、股部、乳房、外阴、肛门等处,多对称分布。
皮肤损害:急性期表现为红斑、丘疹、水疱,严重时可出现糜烂、渗出;亚急性期红肿和渗出减轻,以小丘疹、鳞屑和结痂为主;慢性期则表现为皮肤增厚、浸润,棕红色或色素沉着,表面粗糙,覆有鳞屑,可有皲裂、抓痕等,自觉剧烈瘙痒。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神经性皮炎:主要根据典型的皮肤苔藓样变、好发部位、阵发性剧痒等特点进行诊断,需与慢性湿疹、银屑病、扁平苔藓等疾病相鉴别。慢性湿疹多由急性、亚急性湿疹反复发作转变而来,皮损表现为浸润肥厚、色素沉着,边界不清;银屑病有典型的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见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扁平苔藓的皮疹为多角形扁平紫红色丘疹,黏膜常受累。
湿疹:依据急性期皮损多形性、对称性,有渗出倾向,慢性期皮损苔藓样变等特点不难诊断,但需与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鉴别。接触性皮炎有明确的接触史,皮损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与接触物有关,去除接触物后易痊愈;神经性皮炎先有瘙痒后出现皮损,苔藓样变明显,好发于颈项等部位。
四、治疗原则
神经性皮炎
一般治疗:避免搔抓、摩擦及热水烫洗等刺激,放松心情,缓解紧张、焦虑情绪。
药物治疗: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如卤米松乳膏等;瘙痒剧烈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对于肥厚顽固的皮损,还可采用局部封闭治疗等。
湿疹
一般治疗:寻找可能的诱因并去除,如避免接触过敏原、调整生活作息等,注意皮肤保湿,避免使用刺激性强的洗浴产品。
药物治疗:急性期无渗出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渗出多时可用3%硼酸溶液湿敷;亚急性期可选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慢性期可外用糖皮质激素软膏、硬膏等,也可口服抗组胺药物止痒,病情严重者可短期系统应用糖皮质激素等。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患神经性皮炎或湿疹时,由于皮肤较为娇嫩,应选择温和、刺激性小的外用药物,避免使用强效糖皮质激素。在生活中要注意避免过度搔抓,家长需修剪儿童指甲,防止搔抓导致皮肤破损继发感染。同时,要注意儿童的饮食,避免食用易过敏食物,如海鲜等,保持生活环境清洁,减少过敏原接触。
孕妇:孕妇患神经性皮炎或湿疹时,用药需谨慎。外用药物应选择相对安全的,如弱效糖皮质激素等。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尽量通过非药物手段缓解症状,如避免刺激、保持皮肤湿润等。由于孕妇身体状况特殊,用药需在医生严格指导下进行,以确保母婴安全。
老年人:老年人患神经性皮炎或湿疹时,皮肤屏障功能较差,易出现皮肤干燥等情况。治疗时外用药物的选择要考虑皮肤的耐受性,可适当增加皮肤保湿的措施。同时,老年人的基础疾病可能较多,在用药时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因用药不当引发其他健康问题,生活中要注意保持皮肤清洁,穿着宽松舒适的衣物,减少对皮肤的摩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