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检查包括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以及针对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实验室检查有血液检查(血常规、血小板计数、凝血功能、血糖血脂检查,分别可了解血细胞、凝血、血糖血脂情况,影响病情及治疗)和肝肾功能检查(了解肝肾状态,影响药物代谢和排泄);影像学检查包括头颅CT(早期排除脑出血,24小时后显示梗塞灶,对脑干、小脑显示差)、头颅磁共振成像(早期诊断敏感,对脑干、小脑病变显示好,但检查时间长,体内有金属植入物者不能做)、脑血管造影(DSA是诊断“金标准”,CTA和MRA可初步评估,CTA有过敏风险,MRA准确性不如DSA);特殊人群中,老年人检查要考虑耐受性,使用造影剂时评估对肾功能影响;儿童尽量选无创或微创检查,用镇静药要确保安全并进行心理安抚;孕妇检查要谨慎,一般不建议CT检查,MRI早期需评估,使用造影剂要权衡对胎儿的风险。
一、实验室检查
1.血液检查:血常规可了解血细胞数量、形态等,若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可能提示存在感染等情况,会影响脑梗塞病情及预后。血小板计数异常可能影响凝血功能,与脑梗塞的发生发展相关。凝血功能检查能评估患者凝血状态,检测项目如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等,对于判断是否有高凝状态或出血倾向很重要,比如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在治疗用药时需谨慎。血糖、血脂检查也至关重要,高血糖会损伤血管内皮细胞,加速动脉粥样硬化,增加脑梗塞复发风险;高血脂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堵塞血管引发脑梗塞。
2.肝肾功能检查:了解肝脏和肾脏的功能状态。因为在治疗脑梗塞过程中可能会使用多种药物,而这些药物大多需要经过肝肾代谢,肝肾功能异常可能影响药物的代谢和排泄,导致药物蓄积产生不良反应。例如肝功能异常时,某些药物的代谢减慢,可能需要调整用药剂量。
二、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是脑梗塞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在脑梗塞发病早期,CT可能无法清晰显示梗塞灶,但能排除脑出血等其他可能导致类似症状的疾病。发病24小时后,CT上可逐渐显示低密度梗塞灶。对于急性脑梗塞患者,及时进行CT检查有助于快速判断病情,指导治疗方案的选择。不过CT对脑干、小脑等部位的病变显示不如磁共振成像清晰。
2.头颅磁共振成像(MRI):对脑梗塞的早期诊断敏感性较高,能在发病数小时内检测到梗塞灶,尤其是弥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可清晰显示超急性脑梗塞病灶。对于脑干、小脑等部位的病变,MRI有明显优势,能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范围、部位和程度。但MRI检查时间较长,体内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人工关节等)的患者不能进行此项检查。
3.脑血管造影:包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CT血管造影(CTA)和磁共振血管造影(MRA)。DSA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能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结构,准确判断血管狭窄、堵塞的部位和程度,对于需要进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患者,DSA是必不可少的检查。CTA和MRA属于无创或微创检查方法,可初步评估脑血管情况,对于不能耐受DSA的患者可作为替代检查。不过CTA需要注射造影剂,有一定的过敏风险;MRA对血管病变的显示不如DSA准确。
三、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可能同时患有多种基础疾病,在进行检查时要充分考虑其耐受性。例如在进行CT或MRI检查时,可能因行动不便、听力视力减退等原因配合困难,需要家属或医护人员的耐心协助。对于肝肾功能可能有不同程度减退的老年人,在进行需要使用造影剂的检查(如CTA、DSA)时,要严格评估造影剂的使用剂量和对肾脏的影响,检查后要密切观察肾功能变化。
2.儿童:儿童脑梗塞相对少见,但也可能发生。在进行检查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特点,尽量选择无创或微创的检查方法,减少对儿童的伤害。例如对于不配合检查的儿童,可能需要使用镇静药物,要严格掌握药物的使用剂量和适应证,确保用药安全。同时,要注意对儿童进行心理安抚,减轻其恐惧和焦虑情绪。
3.孕妇:孕妇发生脑梗塞时,检查选择要谨慎,避免对胎儿造成不良影响。一般不建议进行CT检查,因为CT有一定的辐射,可能对胎儿发育产生影响。MRI检查相对安全,但在怀孕早期也需谨慎评估。对于需要使用造影剂的检查,要充分考虑造影剂对胎儿的潜在风险,权衡利弊后决定是否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