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和风疹有什么区别
麻疹由麻疹病毒引起,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两者临床表现不同,麻疹有典型发热、卡他症状、Koplik斑等,风疹较轻且有淋巴结肿大等;流行病学上麻疹患者是唯一传染源,风疹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有传染性;诊断均结合流行病学和临床表现,实验室有相应检查;预防均靠接种疫苗,麻疹易感者接触后可被动免疫,风疹孕妇需避免接触。
风疹:由风疹病毒引起,风疹病毒属于披膜病毒科风疹病毒属,有多个血清型,除人外,还可感染雪貂、小白鼠、白兔等动物。风疹病毒不耐热,在37℃和室温中很快灭活,但耐寒,-60℃可保存9个月。
临床表现方面
麻疹:典型临床表现为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Koplik斑)及皮肤斑丘疹。潜伏期一般为6-18天,平均10天左右,接受过免疫者可延长至3-4周。前驱期持续3-4天,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流涕、流泪、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同时伴有眼结膜充血、畏光等,发热2-3天可见Koplik斑,为直径约1mm灰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是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面、颈部,自上而下蔓延至躯干、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为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可融合,疹间可见正常皮肤,一般3-5天。恢复期出疹3-5天后,体温逐渐下降,全身症状减轻,皮疹按出疹顺序逐渐消退,留有色素沉着及糠麸样脱屑,整个病程约10-14天。重症麻疹可出现中毒性麻疹、休克性麻疹、出血性麻疹等特殊类型表现。
风疹:临床表现较轻,潜伏期一般为14-21天。前驱期较短,多数患者无前驱期症状,部分患者可有低热或中度发热、头痛、食欲减退、疲倦、乏力及咳嗽、打喷嚏、流涕、咽痛、结膜充血等轻微上呼吸道炎症,偶有呕吐、腹泻、鼻出血、牙龈肿胀等,发热1-2天后出现皮疹,皮疹初见于面颈部,24小时内蔓延至全身,为淡红色斑丘疹,直径2-3mm,可融合成片,一般2-3天皮疹即消退,不留色素沉着,可有轻度脱屑,常伴有耳后、枕部及颈部淋巴结肿大伴触痛,持续1-3周。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是孕妇感染风疹后,风疹病毒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导致流产、死胎、早产或胎儿发生多种先天性缺陷,如先天性心脏病、白内障、耳聋、智力障碍等。
流行病学方面
麻疹:麻疹患者是唯一传染源,从潜伏期末到出疹后5天内均有传染性,病毒主要通过咳嗽、打喷嚏、说话等经飞沫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患者后90%以上发病,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麻疹的流行常呈周期性,一般每2-3年流行一次,近年来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接种,发病率已大幅下降,但在未普及疫苗的地区仍可发生流行。
风疹:传染源主要是患者,包括隐性感染者,出疹前1周-出疹后5天患者口、鼻、咽部分泌物中含有病毒,具有传染性。传播途径主要是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人群对风疹普遍易感,多见于1-5岁儿童,成人也可发病,一次感染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风疹的流行多发生在冬春季节,可在幼儿园、学校等人群聚集场所引起局部流行。
诊断方面
麻疹: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史(如接触史)、临床表现(发热、Koplik斑、皮疹等)进行诊断,必要时可进行实验室检查,如采集患者鼻咽分泌物、血、尿等标本进行病毒分离,或检测血清中麻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一般出疹后3天即可检测到阳性,是早期快速诊断麻疹的重要方法。
风疹: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等)可初步诊断,实验室检查方面,病毒分离是诊断风疹的金标准,但不易开展。血清学检测风疹病毒特异性IgM抗体阳性,或恢复期血清风疹病毒特异性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有4倍及以上升高,也可确诊。
预防方面
麻疹:预防的关键措施是接种麻疹疫苗。我国儿童计划免疫程序是8月龄接种麻疹疫苗初种,18-24月龄接种麻风疫苗(含麻疹成分)复种。另外,对于易感人群接触麻疹患者后,应尽早(最好在接触后5天内)注射人血丙种球蛋白或胎盘球蛋白进行被动免疫,以预防发病或减轻症状。
风疹:预防主要依靠接种风疹疫苗。我国儿童免疫程序中,8月龄接种麻风疫苗(含风疹成分),18-24月龄接种麻腮风疫苗(含风疹成分)。对于风疹易感者,接触风疹患者后也可采用被动免疫,但效果不如麻疹,一般可使用丙种球蛋白等。孕妇应避免接触风疹患者,尤其是妊娠早期,因为感染风疹可能导致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