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部滑囊炎是肩部滑囊受损伤、感染、过度使用或关节炎等因素影响引发炎症,表现为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X线、MRI诊断,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保守无效严重影响功能者可考虑手术治疗。
病因方面
创伤因素:肩部受到直接的撞击、扭伤等创伤时,容易导致滑囊受损引发炎症。例如,从事篮球、体操等运动时,肩部意外碰撞或过度扭曲,可能使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受伤,进而引发滑囊炎。对于运动员等经常进行肩部剧烈活动的人群,创伤导致肩部滑囊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过度使用:长期重复肩部活动,如画家长时间举臂作画、打字员频繁使用肩部进行操作等,会使肩部滑囊反复受到摩擦和压迫,引起慢性炎症。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肩关节活动相对较为频繁且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节退变,也更容易因过度使用而出现肩部滑囊炎。
感染因素: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可导致滑囊发炎。比如,邻近滑囊的组织发生感染,病原体可能蔓延至滑囊引发感染性滑囊炎。免疫力较低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人群,更容易受到感染因素的影响而发生肩部滑囊炎。
关节炎相关:某些关节炎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痛风性关节炎等,也可能累及肩部滑囊,引发炎症。患有类风湿关节炎的患者,其自身免疫系统攻击关节组织,容易波及肩部滑囊,导致滑囊炎的发生。这类患者往往有较长时间的关节炎病史,病情控制不佳时更易出现肩部滑囊炎。
临床表现
疼痛:肩部会出现疼痛,疼痛程度不一,可为隐痛、胀痛或刺痛等。在肩部活动时,如抬举手臂、旋转肩部等,疼痛可能会加重。例如,患者在梳头、穿衣等日常活动中可能会感到肩部疼痛不适。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疼痛的表现可能有所差异,但总体都会影响肩部的正常活动。
肿胀:滑囊发炎时,滑囊内可能会有积液,导致肩部出现肿胀。肿胀部位可伴有压痛,用手触摸肿胀处能感觉到局部组织增厚、有饱满感。年龄较大的人群由于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弱,肿胀消退可能较慢。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肿胀,肩部的活动范围会受到限制,患者可能无法正常完成肩部的外展、前屈、后伸等动作。比如,不能自如地将手臂举过头顶,这会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受到的影响程度不同,如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可能受影响更为明显。
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医生会对肩部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包括观察肩部的外观、按压滑囊部位判断有无压痛、检查肩部的活动范围等。通过体格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滑囊是否存在炎症以及炎症的大致情况。
影像学检查:
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滑囊的形态、大小以及滑囊内有无积液等情况,有助于明确滑囊炎的诊断,并且超声检查具有无创、可重复性好等优点。
X线检查:主要用于排除肩部其他骨骼病变,如骨折、骨质增生等,但对于滑囊本身的显示不如超声和磁共振成像(MRI),不过X线可以提供肩部骨骼的基本情况,辅助诊断。
MRI检查:能够更精准地显示滑囊的病变情况,包括滑囊的炎症程度、积液情况以及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等,是诊断肩部滑囊炎较为准确的影像学方法。
治疗原则
非手术治疗:
休息:让肩部得到充分的休息,避免继续进行加重肩部负担的活动,这有助于炎症的消退。对于不同年龄和生活方式的人群,休息的具体方式和时间应根据个体情况调整,例如运动员需要较长时间的专业休息来恢复。
物理治疗:
热敷:可以促进肩部的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一般可采用温毛巾热敷,每次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数次。对于血液循环相对较慢的老年人,热敷时要注意温度适中,避免烫伤。
冷敷:在炎症初期,冷敷可以减轻肿胀和疼痛。用冰袋包裹毛巾后敷在肩部,每次冷敷10-15分钟,每天3-4次。但对于体质较弱、容易受凉的人群,要注意冷敷时间和温度,避免引起不适。
按摩:专业的按摩可以放松肩部肌肉,改善滑囊周围的血液循环。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用力加重炎症。不同年龄的人群对按摩力度的耐受程度不同,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来减轻炎症和疼痛,但具体药物需根据个体情况选择,例如对于没有胃肠道疾病等禁忌证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布洛芬等非甾体抗炎药,但要避免自行随意用药,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影响肩部功能的患者,可能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如滑囊切除术等,但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适应证和风险,需要严格评估后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