妇科外阴瘙痒相关检查包括外阴视诊观察外阴外观初步找病变线索;阴道窥器检查看阴道内部情况判断阴道炎等;白带常规检查测pH值、看清洁度、检病原体;阴道微生态检查分析菌群多样性和乳酸菌计数;血常规检查看白细胞等计数判断感染或过敏;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确定致病菌和药敏;性激素六项检查适用于围绝经期等女性看激素水平;过敏原检测适用于怀疑过敏相关情况找过敏原。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等因素会影响各项检查结果及外阴瘙痒的发生发展。
一、妇科检查
1.外阴视诊:观察外阴皮肤有无变色、皮疹、溃疡、皲裂等情况,同时留意阴毛分布、有无赘生物等,通过对外阴外观的直观查看,能初步发现一些可能导致外阴瘙痒的局部病变线索,不同年龄、性别因生理特点不同,外阴表现可能有差异,比如青春期女性外阴发育阶段的特点与成年女性不同,病史中有过外阴外伤等情况也会影响外阴视诊结果。
2.阴道窥器检查:借助阴道窥器打开阴道,观察阴道黏膜色泽、有无充血、出血点、分泌物的量、颜色、性状等,不同生活方式下阴道微环境不同,如长期使用抗生素可能改变阴道菌群导致阴道炎症进而引起瘙痒,通过阴道窥器检查可了解阴道内部情况,对于判断是否存在阴道炎等问题很关键。
二、白带常规检查
1.pH值测定:正常阴道分泌物pH值在3.8~4.4之间,呈弱酸性,若pH值升高,可能提示有阴道炎等情况,不同年龄女性阴道pH值略有差异,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pH值会升高,病史中有过频繁阴道冲洗等情况也可能影响阴道pH值。
2.清洁度检查:分为Ⅰ~Ⅳ度,Ⅰ~Ⅱ度属于正常,Ⅲ~Ⅳ度提示有炎症可能,清洁度异常往往与阴道内菌群失调等有关,生活方式中不注意外阴清洁等可能导致清洁度异常引发瘙痒。
3.病原体检测:包括滴虫、霉菌、细菌等的检测,若发现滴虫,提示滴虫性阴道炎,发现霉菌提示霉菌性阴道炎,发现细菌等提示细菌性阴道病等,不同病原体感染引起的外阴瘙痒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年龄较小的女性患特定病原体感染的情况也有其特点,比如婴幼儿可能因护理不当发生特殊病原体感染导致外阴瘙痒。
三、阴道微生态检查
1.菌群多样性分析:了解阴道内有益菌和有害菌的比例等情况,若菌群多样性降低,可能预示着阴道微生态失衡,这与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频繁性生活等生活方式因素有关,不同年龄段女性阴道微生态特点不同,如育龄女性阴道微生态相对活跃,更年期女性微生态易出现变化。
2.乳酸菌计数:乳酸菌是阴道内重要的有益菌,其计数减少可能导致阴道自净能力下降,引发外阴瘙痒等问题,病史中有过阴道炎症反复发作等情况会影响乳酸菌计数。
四、血常规检查
1.白细胞计数及分类:白细胞计数升高伴中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提示可能有细菌感染等情况,不同性别在感染时血常规表现可能有一定差异,年龄较小的儿童血常规变化特点与成人不同,如儿童感染时白细胞变化可能更明显等。
2.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可能提示有过敏反应等情况,若外阴瘙痒与过敏因素相关,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可能会有变化,生活方式中接触过敏原等情况会影响嗜酸性粒细胞计数。
五、病原体培养及药敏试验
1.细菌培养:对于怀疑有细菌感染且常规检查不能明确的情况,进行细菌培养,以确定具体致病菌,并通过药敏试验了解致病菌对何种药物敏感,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细菌感染特点不同,病史中有过抗生素使用史等会影响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
2.支原体、衣原体检测:若怀疑有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导致外阴瘙痒等情况,进行相关检测,不同生活方式下支原体、衣原体感染的几率不同,如性生活活跃人群感染几率相对较高,特殊人群如孕妇等感染支原体、衣原体需要特殊考虑其治疗的安全性等。
六、性激素六项检查(适用于围绝经期、绝经后女性等)
1.雌激素、孕激素等水平测定:围绝经期、绝经后女性因雌激素水平下降,可能出现外阴瘙痒等症状,通过性激素六项检查了解激素水平变化,判断外阴瘙痒是否与激素水平相关,不同年龄阶段女性性激素水平不同,病史中有过卵巢疾病等情况会影响性激素六项结果。
七、过敏原检测(适用于怀疑外阴瘙痒与过敏相关的情况)
1.皮肤点刺试验等:检测患者是否对某些物质过敏,如化纤内裤、卫生巾等,明确过敏原后可避免接触相关过敏原以缓解外阴瘙痒,不同生活方式中接触过敏原的机会不同,特殊人群如过敏体质者需要更详细的过敏原检测及更严格的避免接触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