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什么病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是由新型冠状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病原体属β属冠状病毒,有包膜、多形性,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对紫外线和热等敏感;临床表现有常见症状及轻、普通、重、危重型之分;传播途径主要为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也可能经气溶胶传播;诊断分疑似和确诊病例;治疗主要是对症支持等综合个体化治疗,轻型集中隔离,其他型定点治疗;特殊人群中儿童症状不典型、需密切观察病情及谨慎用药,老年人易发展为重型等需注重基础疾病控制,孕妇需密切关注自身和胎儿情况并多学科会诊制定方案。
病原体特点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具有多形性。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病毒的刺突糖蛋白能与人体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结合,从而进入细胞感染人体。该病毒对紫外线和热敏感,56℃30分钟、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均可有效灭活病毒。
临床表现
常见症状:多数患者以发热、干咳、乏力为主要表现。部分患者还可出现鼻塞、流涕、咽痛、嗅觉味觉减退或丧失、结膜炎、肌痛和腹泻等症状。
病情轻重程度:
轻型:临床症状轻微,影像学未见肺炎表现。
普通型:具有发热、呼吸道等症状,影像学可见肺炎表现。
重型:成人符合下列任何一条:出现呼吸衰竭,且需要机械通气;出现休克;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ICU监护治疗。儿童符合儿童重型诊断标准:持续高热超过3天;出现气促(<2月龄,呼吸频率≥60次/分;2-12月龄,呼吸频率≥50次/分;1-5岁,呼吸频率≥40次/分;>5岁,呼吸频率≥30次/分),除外发热和哭闹的影响;静息状态下,指氧饱和度≤93%;出现精神萎靡、肢体抽搐;影像学显示双侧或多肺叶浸润、胸腔积液或短期内病变快速进展;有基础疾病(先天性心脏病、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呼吸道畸形、异常血红蛋白病、重度营养不良等)、有免疫缺陷或低下(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
危重型:成人符合以下情况之一:呼吸衰竭,且需要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出现休克;合并其他器官功能衰竭需ECMO支持。
传播途径
经呼吸道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是主要的传播途径。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经气溶胶传播也有可能。由于在粪便及尿中可分离到新型冠状病毒,应注意其对环境污染造成接触传播或气溶胶传播。
诊断标准
疑似病例:结合下述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综合分析:
流行病学史包括发病前7天内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居史或居住史;发病前7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或无症状感染者有接触史;发病前7天内曾接触过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聚集性发病(14天内在同一学校、居民小区、工厂、自然村、医疗机构等集体单位发现2例及以上病例)。
临床表现为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等新冠肺炎相关临床表现;具有上述新冠肺炎影像学特征;发病早期白细胞总数正常或降低,淋巴细胞计数正常或减少。
确诊病例:疑似病例同时具备以下病原学或血清学证据之一者:实时荧光RT-PCR检测新型冠状病毒核酸阳性;病毒基因测序,与已知的新型冠状病毒高度同源;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M抗体和IgG抗体阳性;血清新型冠状病毒特异性IgG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或恢复期IgG抗体滴度较急性期呈4倍及以上升高。
治疗原则
目前主要是对症支持治疗和抗病毒等综合治疗,同时要关注患者的基础疾病及并发症等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对于轻型病例实行集中隔离管理,普通型、重型、危重型病例应当在定点医院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症状可能相对不典型,部分儿童可能仅表现为发热、咳嗽,也有少数儿童会出现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由于儿童的免疫系统和器官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感染后需更加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如出现呼吸急促、精神萎靡等情况要及时就医。同时,儿童用药需谨慎,应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缓解不适症状。
老年人:老年人往往合并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更容易发展为重型、危重型。因此老年人感染后要更加注重基础疾病的控制,密切监测体温、呼吸、血氧饱和度等情况,一旦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
孕妇:孕妇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需要密切关注自身和胎儿的情况。一般来说,轻症的孕妇可以进行对症支持治疗,而对于病情较重的孕妇则需要多学科会诊,综合评估孕妇和胎儿的状况来制定治疗方案,以保障孕妇和胎儿的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