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肌腱损伤治疗分早期和康复,早期有急诊清创、选修复方式及固定制动,康复分早中后三期,影响恢复的因素有损伤程度、感染、康复依从性,不同年龄患者在各阶段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早期治疗
1.急诊处理:
对于新鲜的屈肌腱损伤,首先要进行彻底的清创,清除伤口内的污染物、坏死组织等,为肌腱的修复创造良好的局部环境。清创需严格按照无菌操作原则进行,避免感染的发生。这是因为污染的伤口容易滋生细菌,引发感染,而感染会严重影响肌腱的愈合以及整个手部功能的恢复。不同年龄的患者,清创的操作要根据其身体状况和伤口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儿童患者由于皮肤娇嫩、身体恢复能力相对较强但也更需要精细操作以减少损伤。
然后根据肌腱损伤的类型和程度选择合适的修复方式。如果是开放性的屈肌腱切割伤,通常采用肌腱端端吻合术。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肌腱较细,吻合时更要注意精细操作,选择合适的缝合材料,以保证吻合的效果。
2.固定制动:
肌腱修复后需要进行适当的固定制动。一般采用石膏或支具固定,将受伤的手指或手腕固定在适宜的位置,通常是将掌指关节屈曲、指间关节微屈的位置,这样可以减少肌腱的张力,有利于肌腱的愈合。固定时间一般为3-4周,但具体时间会根据肌腱损伤的部位、修复的情况以及患者的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生长发育的特点,固定制动的时间需要更加谨慎评估,要避免固定时间过长导致关节僵硬等并发症,同时也要保证肌腱有足够的时间愈合。
二、康复治疗
1.早期康复(术后1-2周):
在肌腱修复后的早期,可进行轻微的肌肉收缩练习。例如,在固定制动的情况下,进行手指或手腕的静力性收缩,每次收缩保持5-10秒,然后放松,重复10-15次,每天3-4组。这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不会对刚修复的肌腱产生过大的张力。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配合程度适当调整练习的强度和次数,以儿童能够耐受且不影响肌腱愈合为原则。
2.中期康复(术后3-6周):
当肌腱愈合到一定程度后,可逐渐去除固定制动,开始进行主动和被动的关节活动度练习。被动活动度练习由治疗师帮助患者进行受伤手指或手腕的屈伸活动,活动范围逐渐增加,每次活动10-15分钟,每天2-3次。主动活动度练习则是患者自己进行受伤部位的屈伸活动,从较小的活动范围开始,逐渐增大。例如,对于屈肌腱损伤累及手指的患者,可以进行手指从部分屈曲到部分伸展的主动活动。此阶段要注意活动的力度和范围,避免过度活动导致肌腱再次损伤。不同年龄患者的活动度恢复速度不同,儿童患者可能恢复相对较快,但也需要密切监测。
3.后期康复(术后6周以上):
当肌腱愈合良好后,开始进行力量训练。可以使用握力器等进行手指握力的训练,逐渐增加握力器的阻力。也可以进行抗阻的屈伸活动练习,例如在手指屈伸时施加适当的阻力,以增强肌腱和周围肌肉的力量。同时,还可以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如拾捡小物体等,提高手部的精细功能。对于成年患者,力量训练可以按照逐渐增加负荷的原则进行;对于儿童患者,要选择适合其力量水平的训练方式和器械,避免使用过重的负荷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
三、影响恢复的因素及注意事项
1.损伤程度:
屈肌腱损伤的程度是影响恢复的重要因素。如果是单纯的肌腱部分损伤,恢复相对较快;而如果是完全性断裂且损伤范围较大,恢复时间会延长,并且恢复后的功能可能不如部分损伤者。例如,严重的开放性屈肌腱多发性断裂,不仅肌腱修复难度大,而且术后康复过程中出现并发症的风险也更高。不同年龄患者对于不同程度损伤的恢复能力有所差异,儿童患者在部分损伤时恢复相对较快,但完全性断裂时也需要更加精心的治疗和康复。
2.感染:
感染是屈肌腱损伤恢复的严重阻碍。一旦发生感染,会导致肌腱粘连、坏死等严重后果,大大影响恢复效果。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要严格预防感染,包括清创时的无菌操作、术后伤口的护理等。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注意保持伤口清洁,避免接触污染物。
3.康复依从性:
患者的康复依从性对恢复至关重要。如果患者不能按照康复治疗计划进行练习,会导致恢复延迟或功能恢复不佳。例如,有的患者在康复中期不能坚持进行关节活动度和力量训练,就会出现关节僵硬、肌肉萎缩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需要家长的积极配合和监督,帮助儿童坚持康复训练,同时要注意采用合适的方式引导儿童配合,避免儿童产生抵触情绪而影响康复依从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