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性皮炎是怎么回事
神经性皮炎是常见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表现为皮肤阵发性瘙痒和苔藓样变,发病与神经精神因素、局部刺激及其他因素有关,有典型临床表现,可通过临床表现和活检诊断,需与慢性湿疹、银屑病、扁平苔藓鉴别,治疗有外用和系统药物治疗,预防要避免搔抓、调节精神、改善生活习惯及积极治疗基础疾病
一、神经性皮炎的定义
神经性皮炎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疾病,也被称为慢性单纯性苔藓,主要表现为皮肤阵发性瘙痒和苔藓样变。
二、发病原因
1.神经精神因素
精神紧张:长期处于精神紧张状态的人群,如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快的成年人,更容易患神经性皮炎。研究表明,精神紧张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引起机体应激反应,进而影响皮肤的正常代谢和免疫功能,导致神经性皮炎的发生。例如,长期高强度工作的白领,神经一直处于紧绷状态,患神经性皮炎的概率相对较高。
焦虑、抑郁等情绪:情绪不稳定,长期焦虑、抑郁的人群,其体内的神经递质平衡被打破,会影响皮肤的神经调节功能,增加神经性皮炎的发病风险。有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患神经性皮炎的比例明显高于正常人群。
2.搔抓等局部刺激
习惯性搔抓:部分人群有习惯性搔抓皮肤的不良习惯,尤其是皮肤瘙痒时,过度搔抓会损伤皮肤屏障,使皮肤更容易受到外界刺激,从而诱发或加重神经性皮炎。比如一些手部经常接触外界物品,容易产生瘙痒感,就会不自觉搔抓的人群,手部皮肤患神经性皮炎的几率增加。
衣物摩擦:穿着紧身、粗糙的衣物,会反复摩擦皮肤,刺激皮肤神经末梢,引发瘙痒,长期摩擦刺激可导致神经性皮炎。例如,穿着材质过硬的牛仔裤,长时间摩擦腿部皮肤,可能诱发腿部神经性皮炎。
3.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有一定的遗传易感性,若家族中有患神经性皮炎的患者,其亲属发病风险可能会增加。研究显示,约30%的神经性皮炎患者有家族遗传倾向。
内分泌失调:如更年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波动较大,容易出现内分泌失调,可能诱发神经性皮炎。
胃肠道功能障碍、感染等:胃肠道功能紊乱、局部感染病灶等也可能与神经性皮炎的发生有关。例如,肠道寄生虫感染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的免疫和神经调节,引发神经性皮炎。
三、临床表现
1.皮肤损害
苔藓样变:皮肤逐渐增厚,皮纹加深、皮嵴隆起,呈现出苔藓样改变,好发于颈部、肘部、骶尾部等部位。病变皮肤质地坚韧,表面粗糙。
多形性皮疹:初期可能为扁平丘疹,逐渐融合成片,颜色可呈正常皮色、淡红色或褐色等。
2.瘙痒症状:瘙痒是神经性皮炎最突出的症状,往往呈阵发性剧烈瘙痒,尤其在夜间更为明显,患者常因瘙痒难忍而搔抓,形成搔抓-瘙痒-搔抓的恶性循环,导致病情加重。
四、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临床表现:典型的皮肤苔藓样变和阵发性剧烈瘙痒,结合发病部位等特点,一般可初步诊断。
皮肤活检:必要时进行皮肤组织病理学检查,可见表皮角化过度、棘层肥厚、真皮浅层毛细血管周围淋巴细胞浸润等改变,有助于明确诊断并排除其他类似皮肤疾病。
2.鉴别诊断
慢性湿疹:多由急性湿疹演变而来,皮疹多形性,有渗出倾向,边界不清,病程慢性,但不如神经性皮炎的苔藓样变典型。
银屑病:皮疹常呈点滴状、斑块状,表面有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可见点状出血,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等部位,与神经性皮炎的表现有明显区别。
扁平苔藓:皮疹为多角形扁平紫红色丘疹,可见Wickham纹,黏膜可受累,与神经性皮炎的表现不同。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外用药物治疗:可使用糖皮质激素类药膏,如氢化可的松乳膏等,具有抗炎、止痒的作用,但要注意长期使用可能会引起皮肤萎缩等不良反应;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软膏等,适用于面部、颈部等皮肤薄嫩部位。
系统药物治疗:瘙痒严重者可口服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起到止痒作用。
2.预防
避免搔抓:尽量克制搔抓欲望,防止因搔抓进一步损伤皮肤,加重病情。可以通过涂抹润肤霜等方式缓解瘙痒,减少搔抓。
注意精神调节:保持心情舒畅,避免长期精神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可通过适当的运动、冥想、瑜伽等方式调节情绪,如每天进行30分钟左右的慢跑或瑜伽练习,有助于放松身心。
改善生活习惯:穿着宽松、柔软、舒适的衣物,减少衣物对皮肤的摩擦。注意皮肤保湿,使用温和的润肤产品,维持皮肤屏障功能。同时,要注意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睡眠,增强机体免疫力。
积极治疗基础疾病:如有胃肠道功能障碍、内分泌失调等情况,应积极治疗,控制基础疾病,减少神经性皮炎的诱发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