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塞的检查包括影像学检查(头颅CT可初步筛查、头颅MRI对早期诊断更优)、血管检查(颈部血管超声可检测颈部血管情况、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病变金标准)、实验室检查(血液常规了解血细胞情况、生化检查评估血糖血脂等及脏器功能)和其他检查(心电图了解心脏电活动情况)。
一、影像学检查
1.头颅CT:
意义:是脑梗塞初步筛查的常用方法,发病早期即可发现低密度梗死灶,有助于与脑出血鉴别。一般在发病24-48小时后可见较明显的低密度病灶,可明确脑梗塞的部位、范围等情况。对于不同年龄、性别的患者,头颅CT检查的操作和结果解读基本一致,但需要注意儿童进行头颅CT检查时需严格控制辐射剂量,根据体重等因素调整扫描参数。对于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的患者,头颅CT能快速明确是否为脑梗塞以及排除脑出血等其他类似疾病。
操作:患者仰卧于检查床上,头部进入CT扫描仪,仪器会围绕头部进行扫描,一般几分钟即可完成。
2.头颅MRI:
意义:对脑梗塞的早期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均较高,能更早发现脑干、小脑等部位的梗死灶,在梗死灶尚未出现CT低密度改变时就可发现异常信号。对于超早期脑梗塞(发病6小时内)的诊断价值优于CT。不同年龄人群头颅MRI检查基本类似,但儿童由于头颅尚未完全发育,在检查时需注意固定头部避免运动伪影。有幽闭恐惧症的患者可能对头颅MRI检查有恐惧心理,需提前做好心理疏导等准备。对于有金属植入物(如心脏起搏器等)的患者则不能进行头颅MRI检查。
操作:患者躺在MRI检查床上,身体进入磁场内,检查过程中可能会有噪音,需佩戴耳塞等防护用具。检查时间相对CT较长,一般10-30分钟不等。
二、血管检查
1.颈部血管超声:
意义:可检测颈部血管的结构和血流情况,了解颈动脉有无狭窄、斑块形成等,有助于评估脑梗塞的危险因素。对于不同性别、年龄的人群均可进行,一般女性和男性在检查时操作无明显差异,但年龄较大者血管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生理性退变,检查时需更仔细观察血管壁情况。有颈部手术史等情况的患者在检查时需告知医生,以便医生判断检查的可行性和结果解读。
操作:医生将超声探头涂抹耦合剂后,在颈部两侧的颈动脉部位进行扫查,通过超声波来显示血管内的情况。
2.脑血管造影(DSA):
意义:是诊断脑血管病变的“金标准”,能清晰显示脑血管的形态、狭窄或闭塞部位等,对于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指导意义。但该检查是有创检查,存在一定风险。不同年龄患者进行DSA检查时需根据身体状况评估风险,儿童一般较少进行该检查,除非有非常明确的脑血管病变诊断需求。有出血倾向、对造影剂过敏等情况的患者禁忌进行该检查。
操作:通过穿刺动脉(一般为股动脉),将导管引入脑血管内,注入造影剂后进行X线摄片,观察脑血管情况。
三、实验室检查
1.血液常规:
意义:可了解患者的血细胞情况,如白细胞计数等,有助于判断是否存在感染等情况,感染可能是脑梗塞的诱发因素之一。不同年龄人群血液常规指标有一定正常范围差异,儿童的白细胞计数相对较高,随着年龄增长逐渐接近成人水平。对于女性患者,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白细胞计数可能会有生理性波动。有血液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血液常规结果需结合病史综合判断。
操作:采集患者静脉血,一般采用真空采血管采集,然后送实验室进行检测。
2.生化检查:
意义:包括血糖、血脂、肝肾功能等检查。血糖异常(如高血糖或低血糖)、血脂异常(如高血脂)是脑梗塞的重要危险因素,肝肾功能检查有助于评估患者的整体脏器功能,为后续可能的治疗用药提供基础信息。不同年龄患者的生化指标正常范围不同,儿童的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善,指标与成人有差异。女性患者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生化指标也会有变化。有肝肾疾病病史的患者生化指标需结合病史进行更深入分析。
操作:采集静脉血,进行相应的生化项目检测,如血糖检测可通过血糖仪快速检测(床旁),也可送实验室检测。
四、其他检查
1.心电图:
意义:了解患者心脏的电活动情况,脑梗塞可能与心脏疾病相关,如心房颤动等心律失常可导致心源性脑栓塞,通过心电图检查有助于发现心脏节律异常等情况。不同年龄人群心电图表现有一定特点,儿童心电图有其自身的正常范围和特点。女性患者在月经周期等情况下心电图可能有轻微变化,但一般无明显临床意义。有心脏疾病病史的患者心电图检查结果需结合病史综合判断。
操作:患者平卧,将电极片粘贴在胸部等指定部位,仪器记录心脏的电活动图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