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内膜炎怎么确诊
子宫内膜炎的诊断从病史采集、临床表现观察、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诊断性刮宫等方面进行,病史采集需询问月经、妊娠、妇科手术及其他病史;临床表现有下腹痛、阴道分泌物异常、发热、月经异常等,体征检查可见妇科检查相关压痛;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CRP、PCT、阴道分泌物检查;影像学检查有B超、MRI;诊断性刮宫是金标准,特殊人群诊断需谨慎权衡。
一、病史采集
1.月经相关情况:详细询问月经史,包括月经周期、经期长短、经量多少等。例如,产后子宫内膜炎患者可能有产后恶露不尽、经期延长等情况,非产后的子宫内膜炎患者也可能存在月经紊乱现象,通过了解月经相关信息有助于初步判断是否存在子宫内膜炎相关的月经异常表现。
2.妊娠相关情况:对于有妊娠相关情况的女性,如流产、引产、分娩等病史要重点询问。比如产后子宫内膜炎多发生在产后,有胎盘残留、产程延长等情况的产妇发生子宫内膜炎的风险较高,通过了解妊娠相关病史能为诊断提供重要线索。
3.妇科手术史:有无宫腔操作史,如人工流产术、刮宫术、宫腔镜检查等。这些妇科手术可能导致子宫内膜损伤,增加子宫内膜炎的发生风险,了解手术史对诊断子宫内膜炎有帮助。
4.其他病史:有无盆腔炎、阴道炎等妇科炎症病史,以及是否存在免疫力低下等情况,如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免疫力相对较低,更容易发生子宫内膜炎。
二、临床表现观察
1.症状表现
下腹痛:多为下腹部坠胀、疼痛,可伴有腰骶部酸痛,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疼痛较为明显,活动或性交后可能加重。
阴道分泌物异常:阴道分泌物增多,可为脓性、血性或伴有异味。例如,产后子宫内膜炎患者的恶露可能有臭味,非产后的子宫内膜炎患者阴道分泌物也会出现异常改变。
发热:部分患者可出现发热症状,体温可在38℃左右,若病情较重,体温可能更高。
月经异常:如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等,非妊娠女性出现此类月经改变时需考虑子宫内膜炎的可能。
2.体征检查
妇科检查:妇科检查时可见宫颈举痛、子宫压痛、附件区压痛等。例如,医生进行双合诊检查时,可感觉到子宫体有压痛,这是子宫内膜炎的重要体征之一。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可能升高,提示体内存在炎症反应。一般来说,白细胞计数>10×10/L,中性粒细胞比例>70%时,多考虑有感染存在,但需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2.C-反应蛋白(CRP)和降钙素原(PCT):CRP和PCT是炎症标志物,CRP升高提示体内有炎症过程,PCT在细菌感染时会明显升高,对于判断子宫内膜炎是否存在感染及感染的严重程度有一定帮助。一般CRP>10mg/L提示有较明显的炎症反应,PCT>0.5ng/ml需警惕细菌感染导致的子宫内膜炎。
3.阴道分泌物检查:通过阴道分泌物涂片或培养,可检测是否有病原菌感染。例如,若涂片发现大量白细胞、脓细胞,或培养出致病性细菌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则支持子宫内膜炎的诊断。
四、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B超可了解子宫大小、形态、子宫内膜厚度及有无异常回声等。子宫内膜炎患者B超可能显示子宫内膜增厚、回声不均匀,部分患者可伴有宫腔积液等表现。但B超检查的特异性不是很高,需要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2.磁共振成像(MRI):对于一些复杂情况的子宫内膜炎诊断有一定价值,MRI可更清晰地显示子宫壁的层次结构、子宫内膜的情况以及有无周围组织的侵犯等,但一般不作为首选检查,多用于B超等检查难以明确诊断的情况。
五、诊断性刮宫
1.操作及意义:诊断性刮宫是通过刮取子宫内膜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是诊断子宫内膜炎的金标准之一。病理检查可发现子宫内膜有炎症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同时还能排除子宫内膜癌等其他病变。但诊断性刮宫是有创检查,操作时需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引起感染扩散等并发症。对于绝经后女性或有异常子宫出血等情况的患者,诊断性刮宫有助于明确子宫内膜的病变情况,从而确诊子宫内膜炎。
特殊人群方面,孕妇发生子宫内膜炎时需特别谨慎诊断,要综合考虑对胎儿的影响,在进行检查和诊断操作时要权衡利弊;对于儿童期女性,一般较少发生子宫内膜炎,但如果有特殊情况如先天性生殖道畸形等,诊断时需结合儿童的具体生理特点,谨慎选择检查方法;老年女性发生子宫内膜炎时,由于其机体抵抗力相对较低,病情可能相对复杂,在诊断过程中要全面评估其全身状况,选择合适的检查手段,并且要注意避免在检查过程中对老年女性造成不必要的损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