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由颈椎间盘退变、骨质增生等致交感神经受刺激紊乱,发病与颈椎退变、力学失衡相关,有交感神经兴奋和抑制症状,通过病史、体格、影像等检查诊断,治疗分非手术(物理、改姿势、药物)和手术,不同人群有特点及注意事项,中青年防长期低头等,老年物理治疗注意力度,女性选合适颈部服饰,颈部外伤史者注意保护颈部。
一、定义
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颈椎骨质增生等原因,刺激或压迫颈部交感神经纤维,引起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一种颈椎病类型。
二、发病机制
1.颈椎退变因素:随着年龄增长,颈椎间盘发生退变,含水量减少,椎间隙变窄,进而导致颈椎稳定性下降,椎体边缘骨质增生,这些退变因素可刺激周围的交感神经纤维。例如,研究发现,颈椎间盘退变的患者中,出现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相关症状的比例相对较高,这与退变引起的局部解剖结构改变,对交感神经的刺激有关。
2.颈椎力学失衡:长期不良的姿势,如长时间低头看手机、伏案工作等,会使颈椎处于异常的力学状态,导致颈椎力学失衡,进一步加重对交感神经的刺激和压迫。比如,长时间低头时,颈椎前屈,椎间盘前部受压,后部张开,容易引起椎间盘退变和椎体骨质增生,从而影响交感神经。
三、临床表现
1.交感神经兴奋症状
眼部症状:表现为眼胀、干涩、视物模糊等。这是因为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后,影响了眼部的交感神经支配,导致眼部的调节功能紊乱。例如,有研究显示,部分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患者会出现眼部的这些不适症状,通过对颈椎进行相应治疗后,眼部症状可有所缓解。
头部症状:可出现头痛、头晕等。头痛多为单侧头部疼痛,头晕可表现为眩晕,在头部活动时可能加重。这是由于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后,影响了头部的血液循环和神经调节。
心血管症状:可出现心悸、心动过速或心动过缓等。交感神经兴奋时,会影响心脏的节律和血管的收缩功能,从而导致心血管方面的症状。
2.交感神经抑制症状:主要表现为乏力、嗜睡、血压下降等。当交感神经受到抑制时,身体的一些生理功能会受到影响,如血压调节、能量代谢等。
四、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的颈部不适情况、症状出现的时间、诱发因素等。例如,询问患者是否有长期低头工作的经历,症状是逐渐出现还是突然发生等。
2.体格检查:包括颈椎的压痛、活动度检查等。部分患者颈椎相应部位有压痛,颈椎活动可能会受到一定限制。
3.辅助检查
影像学检查:如颈椎X线、CT、MRI等。X线可观察颈椎的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等情况;CT能更清晰地显示骨质增生、椎间盘退变等;MRI可了解椎间盘、脊髓、神经根及交感神经周围的情况。例如,MRI检查可以发现颈椎间盘是否有突出、脊髓是否有受压等,有助于明确病因。
其他检查:如心电图等,以排除心血管系统的器质性病变,因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引起的心血管症状需要与心血管疾病相鉴别。
五、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物理治疗:包括颈椎牵引、推拿按摩、热敷等。颈椎牵引可拉开椎间隙,减轻对交感神经的压迫;推拿按摩能缓解颈部肌肉紧张,改善颈椎的力学平衡;热敷可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不适症状。例如,适当的颈椎牵引对于改善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症状有一定效果,但牵引的重量和角度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改善不良姿势:建议患者避免长时间低头,定时改变姿势,进行颈部的适当活动。比如,每工作1-2小时,就起身活动颈部,做一些颈部的伸展运动。
药物治疗:可使用一些神经营养药物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2.手术治疗:一般情况下先采取非手术治疗,若症状严重且经长期非手术治疗无效时,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
六、不同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中青年人群:中青年人群多因长期伏案工作、不良生活姿势等引起,应特别注意保持正确的坐姿和站姿,避免长时间连续低头。工作间隙要积极进行颈部的放松活动,如做颈部的米字操等,以预防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发生或加重症状。
2.老年人群:老年人群颈椎退变本身较重,在进行物理治疗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过度牵引或推拿按摩导致颈部损伤。同时,要定期进行颈部的检查,及时发现颈椎的退变情况并采取相应措施。
3.女性人群:女性人群在穿着方面可能更倾向于一些紧身或不合适的颈部服饰,这可能会影响颈部的血液循环,增加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发病风险。因此,女性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颈部服饰,避免颈部受到过度的束缚。
4.有颈部外伤史人群:这类人群本身颈部结构可能存在一定的不稳定因素,更容易发生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在日常生活中要更加注意颈部的保护,避免再次受伤,一旦出现颈部不适等症状要及时就医检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