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末梢神经炎
末梢神经炎是多种原因引起的末梢神经损害总称,表现为肢体远端对称性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病因包括营养代谢障碍、感染、中毒、其他等;临床表现有感觉、运动、自主神经功能障碍;诊断需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治疗原则为针对病因治疗和对症支持治疗,针对病因分别补充营养、抗感染、脱离中毒环境等,对症用神经营养药、止痛、康复等治疗。
一、定义
末梢神经炎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末梢神经损害的总称,主要表现为肢体远端对称性的感觉、运动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二、病因
1.营养代谢障碍
如B族维生素缺乏、糖尿病等。糖尿病患者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导致神经纤维发生一系列代谢紊乱,包括山梨醇旁路代谢增强、生长因子缺乏、自由基产生过多等,从而引起末梢神经损害。在年龄较大的糖尿病患者中,由于代谢功能逐渐减退,发生末梢神经炎的风险相对较高。
慢性酒精中毒者由于酒精会干扰维生素B等营养物质的吸收和代谢,也易出现营养代谢性末梢神经炎。
2.感染
某些感染性疾病可引起末梢神经炎,如麻风、带状疱疹等。麻风杆菌可直接侵犯神经,导致神经纤维发生炎症、变性等改变;带状疱疹病毒可侵犯神经节及神经,引起神经的炎症反应。不同年龄、性别人群都可能因感染此类病原体而患病,一般有相关感染病史的人群需警惕末梢神经炎的发生。
3.中毒
重金属中毒,如铅、汞、砷等中毒;化学物质中毒,如二硫化碳、有机磷等中毒。长期接触这些有毒物质的人群,如从事相关工业生产的工人等,更容易受到中毒性末梢神经炎的威胁。不同职业人群接触有毒物质的机会不同,相应患病风险也有差异。
4.其他
结缔组织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可能通过自身免疫反应累及末梢神经,导致炎症等病变。这类疾病在女性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且不同年龄阶段均可发病,患病后自身免疫紊乱可影响末梢神经的正常功能。
三、临床表现
1.感觉障碍
肢体远端可出现感觉异常,如针刺感、蚁走感、烧灼感等,也可出现感觉减退或消失。这种感觉异常在夜间或寒冷环境下可能会加重,不同年龄的患者对感觉异常的感受和描述可能因神经发育和感知能力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儿童可能更难准确表达感觉异常的具体情况。
2.运动障碍
表现为肢体远端肌力减退、肌张力低下,严重时可出现肌肉萎缩。例如手部小肌肉萎缩可导致握力下降,影响日常生活活动,不同年龄人群的运动功能受损表现有所不同,儿童可能影响其精细运动发育。
3.自主神经功能障碍
可出现肢体末端皮肤菲薄、干燥、出汗异常(增多或减少)、指甲粗糙变脆等表现。自主神经功能的异常会影响皮肤等组织的正常生理功能,不同年龄和性别的人群由于身体生理特点不同,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具体表现和对生活的影响程度也会有所差异。
四、诊断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用药史、中毒接触史、感染史、代谢性疾病史等。了解患者是否有长期服用可能影响神经的药物,是否有接触有毒物质的经历,是否有相关感染或代谢性疾病等情况,这些信息对于判断末梢神经炎的病因至关重要。不同年龄、职业的患者病史采集重点有所不同,儿童可能需要询问其生活环境中是否有接触有毒物质的可能,女性患者需关注自身是否患有结缔组织疾病等。
2.体格检查
进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包括深浅感觉、肌力、肌张力、腱反射等方面的检查。通过检查可以初步判断末梢神经受损的部位和程度,例如检查腱反射是否减弱或消失等情况来辅助诊断。
3.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如血常规、血糖、维生素B水平测定、血沉、风湿因子等,以帮助查找病因。例如血糖测定可用于排查糖尿病相关的末梢神经炎,维生素B水平测定有助于诊断营养缺乏性末梢神经炎。电生理检查,如神经传导速度测定等,可发现神经传导速度减慢等异常,对末梢神经炎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有重要价值。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如果是营养代谢障碍引起,应补充相应的营养物质,如补充B族维生素等。对于糖尿病性末梢神经炎,要积极控制血糖水平,通过饮食控制、运动和药物治疗等综合措施将血糖控制在合理范围,以延缓神经病变的进展。
如果是感染导致,需根据感染的病原体选用相应的抗感染药物进行治疗。
对于中毒引起的末梢神经炎,应尽快脱离中毒环境,并使用相应的解毒剂等进行治疗。
2.对症支持治疗
使用神经营养药物,如甲钴胺等,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对于有疼痛症状的患者,可使用止痛药物缓解症状,但需谨慎选择药物,避免对儿童等特殊人群造成不良影响。同时,可配合康复治疗,如肢体的功能锻炼等,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对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的表现,如出汗异常等,可采取相应的对症处理措施,如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