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耳眩晕症怎么回事
内耳眩晕症又称梅尼埃病,是特发性内耳疾病,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表现为反复发作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等。病因与内淋巴产生吸收失衡、遗传、免疫等有关。临床表现有眩晕、听力下降等。诊断依据包括临床表现、听力、前庭功能及影像学检查。需与突发性耳聋等鉴别。治疗分发作期和间歇期,特殊人群治疗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内耳眩晕症的定义
内耳眩晕症又称梅尼埃病,是一种特发性内耳疾病,主要的病理改变为膜迷路积水,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胀满感。
二、病因机制
(一)内淋巴产生和吸收失衡
目前认为内淋巴的产生和吸收失衡是膜迷路积水的主要原因。内淋巴由耳蜗血管纹产生,经蜗管、前庭导管等结构吸收,当各种原因导致内淋巴产生过多或吸收障碍时,就会引起膜迷路积水。例如,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可影响内耳血管的舒缩功能,导致内淋巴产生异常;内耳缺血、病毒感染等因素可能损伤内淋巴囊的吸收功能等。
(二)其他因素
遗传因素可能在其中起一定作用,部分患者有家族史;内耳免疫反应异常也被认为与该病有关,如自身免疫反应可能损伤内耳组织,导致内耳功能紊乱;内耳小血管痉挛等也可能参与了发病过程,导致内耳供血不足,影响内耳的正常生理功能。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发病,一般认为30-50岁人群多见,性别差异不十分明显,但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劳累、精神压力大、不良的饮食习惯(如高盐饮食等)可能增加发病风险,有耳部感染、头部外伤等病史的人群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三、临床表现
(一)眩晕
多为突然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患者感到自身或周围物体沿一定的方向与平面旋转,常伴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等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眩晕持续时间多为数10分钟至数小时,最长不超过24小时。眩晕发作频繁者可一日数次发作,间歇期长短不一。
(二)听力下降
早期多为低频听力下降,可为波动性,发作期听力下降,间歇期听力可部分或完全恢复。随着病情进展,听力下降可逐渐加重,可累及高频听力。
(三)耳鸣
耳鸣多为低调的嗡嗡声或汽笛声,在眩晕发作前多先出现耳鸣,眩晕发作时耳鸣加剧,间歇期耳鸣可减轻或消失,但久病患者耳鸣可持续存在。
(四)耳胀满感
发作期患侧耳内或头部有胀满、沉重或压迫感,有时感耳周灼痛。
四、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根据反复发作的旋转性眩晕、波动性听力下降、耳鸣和耳胀满感等典型临床表现,可初步考虑该病。
(二)听力检查
纯音测听可发现低频为主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耳蜗电图可显示-SP/AP振幅比值增加等膜迷路积水的表现。
(三)前庭功能检查
发作期可观察到眼震,如自发性眼震、位置性眼震等;冷热试验等前庭功能检查可发现患侧前庭功能减退或消失等异常。
(四)影像学检查
颞骨CT可排除内耳解剖结构异常等疾病;内耳MRI水成像(内淋巴囊MRI)有时可发现膜迷路积水的表现,但并非所有患者都能发现。
五、鉴别诊断
(一)突发性耳聋
突发性耳聋多为突然发生的听力下降,可伴有耳鸣、眩晕,但眩晕程度一般较轻,无反复发作的特点,听力损失多较严重,以高频为主。
(二)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耳石症)
主要表现为与头位变化相关的短暂眩晕,无耳鸣、听力下降等表现,通过Dix-Hallpike试验等可明确诊断,与内耳眩晕症的反复发作旋转性眩晕、伴有耳鸣听力下降等表现不同。
(三)前庭神经元炎
多有上呼吸道感染史,突发眩晕,眩晕程度较重,无耳鸣、听力下降,前庭功能检查可发现患侧前庭功能减退,无反复发作特点。
六、治疗原则
(一)发作期治疗
以缓解眩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为主。可使用前庭神经抑制剂,如地西泮等,但一般不宜长期使用;抗胆碱能药物,如山莨菪碱等可缓解恶心呕吐症状;血管扩张剂,如倍他司汀等可改善内耳微循环,减轻膜迷路积水。
(二)间歇期治疗
可使用改善内耳微循环的药物,如银杏叶提取物等;酌情使用利尿剂,如氢氯噻嗪等,以减少内淋巴积水;对于频繁发作、症状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内淋巴囊手术、半规管阻塞术等。
特殊人群方面,儿童患者发生内耳眩晕症时,应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如调整生活方式,保证充足休息等,药物使用需格外谨慎,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内耳发育等产生不良影响的药物;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在治疗时需考虑其肝肾功能等情况,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的药物,且要密切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女性患者在经期、孕期等特殊时期,治疗时需综合考虑其生理特点,如孕期用药需权衡药物对胎儿的影响等;有耳部感染、头部外伤等病史的患者,在治疗内耳眩晕症时,要同时关注原发病对病情的影响,在治疗过程中加强监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