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膀肌腱损伤的处理包括休息与制动,急性期用三角巾等固定;物理治疗有冷敷热敷、电疗、超声波治疗等;康复训练分早期、中期、后期,分别进行不同活动度和力量等训练;药物辅助有非甾体抗炎药和活血化瘀类中药;严重肌腱损伤需手术治疗,包括手术指征和术后康复,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休息与制动
1.急性期处理:肩膀肌腱损伤后,急性期(通常是损伤后的1-2周内)要注意休息,避免进一步使用受伤的肩膀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如避免提重物、避免过度外展或上举肩膀等动作,让受伤的肌腱有时间初步修复,一般建议使用三角巾或吊带将肩膀固定,保持肩膀处于相对稳定的位置,减少肌腱的受力,这有助于减轻疼痛和防止损伤加重,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如儿童,要特别注意避免其过度活动受伤肩膀,防止损伤恶化。
二、物理治疗
1.冷敷与热敷:在损伤后的48小时内,可以进行冷敷,用冰袋或冷毛巾敷在受伤肩膀部位,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缓解疼痛。48小时后,根据恢复情况可进行热敷,用温毛巾或热敷袋敷在肩膀,每次15-20分钟,每天3-4次,热敷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不同年龄人群在冷敷和热敷时需注意温度和时间的把控,儿童皮肤较娇嫩,冷敷温度不宜过低,时间不宜过长,热敷温度也不宜过高。
2.电疗:可以采用低频或中频电疗等方法,低频电疗如经皮神经电刺激(TENS),能够通过刺激神经来缓解疼痛,促进局部血液循环;中频电疗可以改善肌肉的营养代谢,促进组织修复。电疗的参数设置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对于有心脏起搏器等特殊医疗设备的人群要谨慎使用电疗。
3.超声波治疗:超声波可以促进组织的修复和再生,通过超声波的机械效应和温热效应,加速受伤肌腱周围组织的代谢,有助于肌腱损伤的恢复。但对于孕妇、眼部等特殊部位要避免使用超声波治疗。
三、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训练(损伤后1-2周):在受伤后的1-2周内,可进行一些简单的静态训练,如肩关节的轻度屈伸活动,但要避免引起疼痛的幅度。例如,缓慢地将肩膀向前抬起,保持几秒钟后缓慢放下,重复进行,每次训练10-15分钟,每天2-3次。这个阶段的训练主要是保持肩膀的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对于儿童要在家长或康复治疗师的辅助下进行,确保训练安全。
2.中期康复训练(损伤后2-8周):随着损伤的逐渐恢复,可以增加一些轻度的力量训练。比如进行弹力带抗阻训练,用弹力带套在手上,缓慢地进行肩关节的外展、内收等动作,每次训练15-20分钟,每天3-4次。同时也可以进行肩关节的旋转训练,坐在椅子上,缓慢地转动肩膀,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各进行10-15次,每天2-3次。这个阶段的训练要根据个体的恢复情况逐渐增加强度,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训练过程中的血糖变化等情况。
3.后期康复训练(损伤8周以后):当肌腱损伤恢复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进行更全面的康复训练,包括大幅度的肩关节活动训练,如爬墙训练,面对墙壁站立,用手指缓慢向上攀爬,直到达到最大幅度,每次训练保持10-15秒,重复进行10-15次,每天2-3次;还可以进行一些平衡和协调训练,如单脚站立保持平衡,同时进行肩膀的活动等。对于老年人,要特别注意平衡训练时的安全,防止摔倒。
四、药物辅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服用指导)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具有抗炎、止痛的作用,能够缓解肩膀肌腱损伤引起的疼痛和炎症,但要注意其可能存在的胃肠道等副作用,对于有胃肠道疾病的人群要谨慎使用,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除非在医生的严格评估和指导下。
2.活血化瘀类中药:一些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如三七等,可能有助于促进局部血液循环,辅助肌腱损伤的恢复,但使用时需要遵循中医的辨证论治原则,对于孕妇等特殊人群要避免使用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药物。
五、手术治疗(适用于严重肌腱损伤情况)
1.手术指征:如果肩膀肌腱损伤非常严重,如肌腱完全断裂等情况,可能需要进行手术治疗。一般通过手术将断裂的肌腱重新缝合修复,手术的时机通常在损伤后的2-3周内,此时手术效果相对较好。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手术的风险和预后也有所不同,儿童的身体修复能力较强,但手术操作需要更加精细。
2.术后康复:手术后的康复至关重要,术后需要按照康复计划进行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包括早期的伤口保护下的活动、中期的力量和活动度训练、后期的全面功能恢复训练等。在康复过程中要密切观察伤口的恢复情况和肌腱的愈合情况,对于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血糖,以促进伤口愈合和肌腱修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