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肠胃炎是什么原因引起的
急性肠胃炎的引发因素包括感染因素和非感染因素。感染因素有病毒(轮状病毒、诺如病毒等)、细菌(大肠杆菌、沙门菌、志贺菌等)、寄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等)感染,发病机制分别是破坏肠道黏膜完整性、释放毒素或侵袭肠道组织、对肠道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并引起免疫反应;非感染因素包含饮食因素(不洁饮食、饮食过量或不规律)、药物因素(非甾体抗炎药、某些抗生素)、过敏因素(食物过敏)、其他因素(环境因素、应激因素),分别会通过不同方式引发急性肠胃炎。
一、感染因素
(一)病毒感染
1.常见病毒: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肠胃炎的常见病毒之一,此外诺如病毒也较为常见。轮状病毒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在秋冬季节高发,可导致婴幼儿出现腹泻、呕吐、发热等症状。诺如病毒则可在人群密集场所如学校、幼儿园、医院等引起暴发流行,其传播途径包括人传人、食用被诺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等,感染后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2.发病机制:病毒感染人体后,会在肠道上皮细胞内复制,破坏肠道黏膜的完整性,影响肠道的正常吸收和分泌功能,导致肠道蠕动加快,从而引起腹泻等症状。例如轮状病毒感染后,会与肠道上皮细胞表面的受体结合,进入细胞内进行复制,导致细胞损伤和凋亡,进而影响肠道对水分和电解质的吸收。
(二)细菌感染
1.常见细菌:大肠杆菌中的某些血清型,如产毒性大肠杆菌、侵袭性大肠杆菌等可引起急性肠胃炎;沙门菌也是常见的致病菌,包括鼠伤寒沙门菌等;还有志贺菌可导致细菌性痢疾,也是引起急性肠胃炎的重要细菌之一。产毒性大肠杆菌可产生肠毒素,作用于肠道上皮细胞,使肠液分泌增加,引起腹泻;侵袭性大肠杆菌则直接侵袭肠道黏膜,引起炎症反应。
2.发病机制:细菌感染肠道后,可在肠道内繁殖并释放毒素或直接侵袭肠道组织。例如沙门菌感染后,细菌在肠道内生长繁殖,其产生的毒素可刺激肠道黏膜,导致肠道黏膜充血、水肿、渗出,引起腹痛、腹泻等症状;志贺菌感染后会侵入结肠上皮细胞,引起炎症和溃疡,导致黏液脓血便等典型的痢疾症状。
(三)寄生虫感染
1.常见寄生虫:溶组织内阿米巴、蓝氏贾第鞭毛虫等可引起急性肠胃炎。溶组织内阿米巴感染后,可侵入肠道黏膜,引起肠道炎症和溃疡,导致腹痛、腹泻、黏液血便等症状;蓝氏贾第鞭毛虫感染则主要引起小肠的炎症,导致腹泻、腹痛、腹胀等。
2.发病机制:寄生虫在肠道内寄生,会对肠道黏膜造成机械性损伤,并引起免疫反应。例如溶组织内阿米巴滋养体可通过伪足运动侵入肠黏膜,吞噬红细胞和组织细胞,导致肠黏膜出现溃疡;蓝氏贾第鞭毛虫附着在小肠绒毛表面,影响绒毛的正常功能,导致营养吸收障碍和肠道功能紊乱。
二、非感染因素
(一)饮食因素
1.不洁饮食:食用被细菌、病毒、寄生虫污染的食物,如变质的肉类、不新鲜的海鲜、被污染的蔬菜水果等。例如食用了被大肠杆菌污染的变质肉类后,就可能引发急性肠胃炎。
2.饮食过量或不规律:短时间内大量进食,或暴饮暴食,以及长期的饮食不规律,如经常饥一顿饱一顿等,都可能导致胃肠道的消化负担过重,引起胃肠功能紊乱,从而引发急性肠胃炎。比如一次性进食过多油腻食物,会使胃肠道需要分泌大量消化液来消化食物,容易造成胃肠道功能失调。
(二)药物因素
1.非甾体抗炎药:长期或大量服用非甾体抗炎药,如阿司匹林、布洛芬等,这类药物可抑制胃黏膜前列腺素的合成,削弱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导致胃黏膜损伤,引起急性肠胃炎,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甚至消化道出血等症状。例如一些患有类风湿关节炎需要长期服用布洛芬的患者,就可能出现胃肠道不适的症状。
2.其他药物:某些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也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调,从而导致急性肠胃炎。例如广谱抗生素的长期使用,会破坏肠道内正常的菌群平衡,使得一些有害菌大量繁殖,引起肠道炎症。
(三)过敏因素
1.食物过敏:部分人群对某些食物过敏,如牛奶、鸡蛋、海鲜等。当食用这些过敏食物后,身体会发生过敏反应,累及胃肠道时就可引起急性肠胃炎,表现为腹泻、呕吐、腹痛等症状,同时可能伴有皮肤瘙痒、皮疹等其他过敏表现。例如对牛奶过敏的婴幼儿,饮用牛奶后可能出现腹泻、呕吐等急性肠胃炎的症状。
(四)其他因素
1.环境因素:寒冷刺激可导致胃肠道血管收缩,影响胃肠道的血液循环和正常功能,容易引发急性肠胃炎。例如在寒冷的季节,不注意腹部保暖,就可能增加患急性肠胃炎的风险。
2.应激因素:精神过度紧张、焦虑、突然的情绪波动等应激状态下,可通过神经内分泌系统影响胃肠道的运动和分泌功能,导致胃肠功能紊乱,引发急性肠胃炎。比如考试前压力过大的学生可能出现急性肠胃炎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