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袖损伤分型、诊断要点以及如何治疗
肩袖损伤主要分为部分撕裂(含关节面部分撕裂、滑囊面部分撕裂等)和完全撕裂(含单一肌腱或多肌腱联合完全撕裂);诊断需结合病史与症状(有外伤史、长期过度用肩史,有肩部疼痛、活动受限等症状)、体格检查(压痛、肌力测试、撞击试验等)及影像学检查(X线助排其他骨骼病变,MRI为诊断金标准);治疗包括非手术治疗(保守休息、物理治疗、康复训练、药物治疗,需考虑不同年龄特点)和手术治疗(适用于完全撕裂、保守无效部分撕裂等,方式有肩袖修补术等,效果与多因素相关),需综合患者多因素采取个体化方案以恢复肩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一、肩袖损伤的分型
肩袖损伤主要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部分撕裂:又可细分为关节面部分撕裂、滑囊面部分撕裂等。关节面部分撕裂是指损伤仅累及肩袖靠近关节腔的部分,滑囊面部分撕裂则是损伤发生在肩袖靠近肩峰下滑囊的部分,通过影像学检查(如磁共振成像,MRI)可清晰分辨撕裂部位与程度。
完全撕裂:包括冈上肌肌腱完全撕裂、冈下肌肌腱完全撕裂、肩胛下肌肌腱完全撕裂、小圆肌肌腱完全撕裂等单一肌腱的完全撕裂,也可能是多肌腱联合的完全撕裂。完全撕裂在MRI上表现为肌腱连续性中断,有明显的缺损区域。
二、诊断要点
1.病史与症状
病史:患者多有肩部外伤史,尤其是上肢外展、上举时的扭伤等情况较为常见;长期过度使用肩部进行重复性动作的人群,如运动员、重体力劳动者等也易发生肩袖损伤。
症状:主要表现为肩部疼痛,尤其是在肩关节外展、上举到一定角度时疼痛加剧,部分患者可伴有肩关节活动受限,如外展、上举、后伸等动作困难。
2.体格检查
压痛:在肩袖肌腱附着部位有明显压痛,不同肌腱损伤压痛部位有所差异,如冈上肌肌腱损伤时,在肩峰下、大结节处有压痛。
肌力测试:可通过测试肩关节相关肌肉的肌力来判断肩袖损伤情况,例如冈上肌损伤时,肩关节外展起始阶段肌力减弱。
撞击试验:包括Neer撞击试验、HawkinsKennedy撞击试验等。Neer撞击试验是检查者一手固定患者肩胛骨,另一手抬起患者上臂至90°,前屈并内旋上臂,如果出现疼痛则为阳性,提示肩峰下撞击,可能合并肩袖损伤;HawkinsKennedy撞击试验是屈曲患者上臂至90°,内旋上臂,出现疼痛为阳性,也与肩峰下结构对肩袖的撞击有关。
3.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X线主要用于排除肩部其他骨骼病变,如骨折、脱位等,但对于肩袖损伤本身诊断价值有限,可发现肩峰形态异常等间接提示肩袖损伤的线索,如肩峰下表面硬化、骨赘形成等。
MRI检查:是诊断肩袖损伤的金标准,能够清晰显示肩袖肌腱的形态、结构,明确撕裂的部位、大小、程度以及是否合并其他病变,如盂唇损伤等。
三、治疗
1.非手术治疗
保守休息:对于部分损伤较轻的患者,通过休息减少肩部活动,避免进一步损伤,一般需要休息数周,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需要更长时间的休息来促进损伤修复,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弱。
物理治疗:包括热敷、冷敷、超声波治疗、电刺激疗法等。热敷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缓解疼痛和肌肉紧张;冷敷在急性期(一般指损伤后48小时内)可减轻炎症反应和肿胀。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物理治疗的强度和频率需要适当调整,例如儿童患者由于组织修复能力强,但皮肤娇嫩,物理治疗时要注意温度和强度,避免烫伤等。
康复训练:在损伤恢复的不同阶段进行针对性的康复训练,如早期进行肩关节钟摆运动等轻柔的活动,逐渐增加肩关节的活动度和肌肉力量。康复训练需要根据患者的年龄、损伤程度等制定个性化方案,年龄较小的患者康复训练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训练造成二次损伤。一般来说,康复训练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逐步增加训练的难度和强度。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缓解疼痛和炎症,但要注意不同年龄患者的药物禁忌,例如儿童一般不首选非甾体类抗炎药,可优先采用物理治疗等非药物干预方法。
2.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对于完全撕裂、保守治疗无效的部分撕裂等情况,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例如,肩袖完全撕裂且影响肩关节功能的患者,应尽早考虑手术修复,年龄较大但身体状况允许的患者也可根据病情评估后选择手术。
手术方式:常用的手术方式有肩袖修补术等,通过手术修复损伤的肩袖肌腱,恢复肩关节的正常结构和功能。手术的效果与患者的年龄、损伤程度、术后康复等多种因素相关,年轻患者术后康复较好,恢复相对更快,而年龄较大的患者可能恢复时间较长,且并发症发生风险相对较高。
总之,肩袖损伤的分型、诊断和治疗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多种因素,包括年龄、病史、损伤程度等,采取个体化的治疗方案,以最大程度恢复肩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