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俗称脑起搏器,是治疗帕金森病的重要手段,通过植入电极发放弱电脉冲刺激脑内神经核团改善症状,具有可逆、可调节优点。适用的帕金森病人需诊断明确为原发性帕金森病,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有严重副作用、存在中到重度运动症状且病程不少于45年(年轻患者可适当放宽)。特殊人群考虑包括年龄(一般75岁以下)、性别(女性考虑月经、妊娠等)、生活方式(戒烟酒等)及病史(有严重基础或精神疾病需谨慎)。不适合的情况有非原发性帕金森病、严重认知障碍、严重精神疾病未控制、存在手术禁忌证。手术决策需到有经验的神经外科中心,由多学科团队全面评估,综合考虑多因素制定个性化方案,患者和家属要充分了解相关情况后与医生共同决策。
一、脑深部电刺激术概述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俗称脑起搏器,是通过植入大脑中的电极,发放弱电脉冲,刺激脑内相关神经核团,抑制引起帕金森病症状的异常脑神经信号,从而改善帕金森病的症状。它具有可逆、可调节等优点,已成为治疗帕金森病的重要手段。
二、适用的帕金森病人特征
1.诊断明确:患者需被确诊为原发性帕金森病。一般通过详细的病史采集、临床表现(如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肌强直和姿势平衡障碍等)以及相关的辅助检查(如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脑部病变)来综合判断。对于青少年型帕金森病患者,诊断更为谨慎,因其病因可能更为复杂,需排除遗传等因素导致的类似症状。
2.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副作用:经过规范的药物治疗(如左旋多巴等)后,症状控制不理想,出现运动并发症(如剂末现象、开关现象等),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研究表明,约有30%50%的帕金森病患者在药物治疗数年后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运动并发症。部分患者可能对药物副作用耐受性差,如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异动症等,此时可考虑DBS治疗。
3.存在中到重度运动症状:患者具有明显的震颤、僵直、运动迟缓等症状,且对日常生活造成较大影响,如穿衣、进食、行走等活动受限。例如,患者的统一帕金森病评定量表(UPDRS)评分较高,特别是运动功能部分评分,提示运动症状较为严重。
4.病程要求:一般来说,患者的病程不少于45年。因为在疾病早期,药物治疗通常能较好地控制症状,过早进行DBS手术可能并非必要。但对于症状严重且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年轻患者,可适当放宽病程要求。
三、特殊人群考虑
1.年龄因素:年龄并非DBS手术的绝对禁忌证,但一般建议患者年龄在75岁以下。对于年龄较大的患者,手术风险相对增加,如麻醉风险、术后恢复慢等。但如果患者身体状况良好,心肺功能、认知功能等能耐受手术,也可考虑手术。对于年轻患者,手术效果可能更好,但需长期随访和调整刺激参数。
2.性别因素:目前研究未发现性别对DBS手术效果有明显影响。但女性患者在手术时机的选择上,需考虑月经周期、妊娠等因素。例如,妊娠期女性一般不建议进行手术,应在分娩后再评估是否适合手术。
3.生活方式:患者的生活方式对手术决策有一定影响。对于长期吸烟、酗酒的患者,手术前应尽量戒烟戒酒,以减少手术风险和促进术后恢复。同时,患者应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和适当的运动,这有助于提高手术效果和生活质量。
4.病史:患者如有其他严重的基础疾病,如严重的心脏病、肺部疾病、肝肾功能不全等,手术风险会增加。在决定是否进行手术前,需多学科团队(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麻醉科等)进行全面评估,权衡手术利弊。对于有精神疾病病史(如严重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的患者,手术需谨慎,因为DBS可能会影响患者的精神状态,需要在精神科医生的参与下进行评估和决策。
四、不适合脑深部电刺激术的情况
1.非原发性帕金森病:如帕金森叠加综合征(多系统萎缩、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等),这些疾病的病理机制和临床表现与原发性帕金森病不同,DBS手术效果往往不佳。
2.存在严重认知障碍:患者有严重的痴呆或认知功能下降,无法配合术前评估和术后的参数调整,手术可能无法达到预期效果,且术后护理难度较大。
3.有严重的精神疾病且未得到有效控制:如严重的抑郁症、精神分裂症等,手术可能会加重精神症状或导致新的精神问题。
4.存在手术禁忌证:如凝血功能障碍、颅内感染等,无法耐受手术。
五、手术决策与评估
对于考虑进行DBS手术的帕金森病患者,应到有经验的神经外科中心进行全面评估。评估内容包括详细的病史询问、神经系统检查、影像学检查(如头颅磁共振成像)、神经心理测试等。多学科团队会根据评估结果,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年龄、身体状况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患者和家属应充分了解手术的风险、效果和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与医生共同决策是否进行手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