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是一种什么疾病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病原学方面伤寒杆菌属沙门菌属D群,有相关抗原;流行病学特点包括传染源为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主要是粪-口等、易感人群普遍;临床表现有典型伤寒(分四期)和非典型伤寒;诊断方法有血常规、细菌学检查(血、骨髓、粪便、尿培养)、血清学检查(肥达反应);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抗菌治疗;预防需管理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接种伤寒Vi多糖疫苗等)。
伤寒是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一、病原学方面
伤寒杆菌属于沙门菌属D群,革兰氏染色阴性,有鞭毛能运动,在普通培养基上能生长,在含有胆汁的培养基中生长更好。伤寒杆菌具有菌体(O)抗原、鞭毛(H)抗原和表面(Vi)抗原,人体感染后会产生相应抗体,通过检测血清中的这些抗体有助于伤寒的诊断。二、流行病学特点
1.传染源:伤寒患者和带菌者是传染源,带菌者包括恢复期带菌者、慢性带菌者,慢性带菌者是指病后排菌超过3个月者,是引起伤寒传播和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2.传播途径: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和食物是主要传播媒介,如污染的水源可引起爆发流行;日常生活接触也可传播,苍蝇和蟑螂等媒介也可机械性携带伤寒杆菌,从而传播疾病。
3.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和青壮年发病较多,病后可获得较持久的免疫力,再次感染伤寒者少见。三、临床表现
1.典型伤寒:病程一般分为4期
初期:相当于病程第1周,起病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呈阶梯状上升,可在5-7天内升至39-40℃,常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
极期:相当于病程第2-3周,常有伤寒的典型表现。高热,多为持续性高热,热型可呈稽留热,持续约10-14天;神经系统表现为伤寒面容,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循环系统表现为相对缓脉,即体温升高1℃,脉搏增加少于15-20次/分,部分患者可有重脉;消化系统表现为食欲减退更明显,腹胀、便秘或腹泻,右下腹可有轻压痛;肝脾大,多数患者有脾大,部分患者伴有肝大,重者可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
缓解期:相当于病程第3-4周,体温逐渐下降,症状逐渐减轻,食欲开始好转,腹胀逐渐消失,但本期仍有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可能。
恢复期:相当于病程第5周,体温恢复正常,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食欲逐渐恢复,一般需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
2.非典型伤寒:轻型伤寒症状较轻,发热低,病程短,1-2周内痊愈;逍遥型伤寒全身毒血症状轻,患者可照常工作,部分患者可因肠出血或肠穿孔被发现;暴发型伤寒起病急,毒血症状严重,有高热、休克、中毒性脑病、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肝炎、DIC等表现。四、诊断方法
1.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减少,中性粒细胞减少,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其消长情况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指标之一。
2.细菌学检查
血培养:是诊断伤寒的重要依据,病程第1周阳性率最高,可达80%-90%,以后逐渐降低。
骨髓培养:阳性率比血培养高,尤其适用于已用抗菌药物治疗,血培养阴性者。
粪便培养:病程第2周起阳性率逐渐增加,病程第3-4周阳性率最高,可达70%。
尿培养:病程后期阳性率较高,但容易受到污染。
3.血清学检查
肥达反应:伤寒杆菌的O、H、A、B、C抗体的检测,正常人可有一定水平的抗体,一般认为O抗体凝集效价≥1:80,H抗体凝集效价≥1:160,或发病后期与前期比较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者有诊断价值。但肥达反应有假阳性和假阴性,需结合临床综合判断。五、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需隔离,卧床休息,给予易消化、高热量、高维生素的流食或半流食,注意补充水分,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2.抗菌治疗:首选氟喹诺酮类药物,如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慎用;也可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等。六、预防
1.管理传染源:早期隔离、治疗患者,隔离期应至临床症状消失后连续2次粪便培养阴性为止。对带菌者应彻底治疗,慢性带菌者涉及饮食行业者应调离工作岗位。
2.切断传播途径:是预防伤寒的关键措施,加强饮用水卫生管理,确保饮用水安全;加强食品卫生管理,不吃生冷食物,做到食前便后洗手;消灭苍蝇,保持环境卫生。
3.保护易感人群:对易感人群可接种伤寒Vi多糖疫苗进行预防接种,接种后可获得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保护期约为2年。特殊人群如儿童接种时需根据儿童的年龄、身体状况等谨慎评估接种事宜;孕妇由于处于特殊生理状态,接种疫苗需充分权衡利弊,咨询专业医生后再做决定;有严重过敏史等特殊病史的人群接种疫苗更需严格评估风险,遵循医生的专业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