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附件炎
附件炎是女性生殖器官中输卵管和卵巢的炎症,病因包括病原体感染(性传播和非性传播病原体)及机体抵抗力下降(年龄、生活方式、其他疾病影响),临床表现有腹痛、阴道分泌物增多、月经紊乱等症状及妇科检查体征,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预防需注意个人卫生、增强机体抵抗力、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一、附件炎的定义
附件炎是指女性生殖器官中的输卵管和卵巢发生的炎症。输卵管和卵巢统称为附件,所以发生在这两个部位的炎症就被称为附件炎。
二、附件炎的病因
1.病原体感染
性传播病原体:如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在性活跃的年轻女性中较为常见,尤其是有多个性伴侣、不洁性生活史的人群更容易感染。因为性传播途径可直接使病原体侵袭到生殖器官的附件区域。
非性传播病原体:如大肠埃希菌等肠道病菌,可经外阴、阴道上行感染并扩散到附件。例如,不注意外阴清洁卫生,使用不洁卫生用品等,都可能导致肠道病菌进入阴道,进而引发附件炎症。
2.机体抵抗力下降
年龄因素:育龄期女性相对更容易患附件炎,这与该阶段女性生殖器官功能活跃有关。而对于老年女性,机体抵抗力本身逐渐下降,也可能因局部防御机制减弱等原因发生附件炎。
生活方式:长期熬夜、过度劳累会使机体免疫力降低,增加附件炎的发病风险。例如,一些经常加班、作息不规律的女性,身体处于疲劳状态,抗病能力下降,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附件炎症。
其他疾病影响:患有其他妇科疾病如阴道炎、宫颈炎等,如果没有及时治疗,炎症可能蔓延至附件,引发附件炎。比如阴道炎时,阴道内的炎症可通过宫颈向上蔓延到输卵管和卵巢。
三、附件炎的临床表现
1.症状表现
腹痛:下腹部疼痛是附件炎常见的症状,可表现为隐痛、胀痛或坠痛等。疼痛程度因人而异,部分患者疼痛较为明显,活动或性交后疼痛可能加重。例如,在行走、剧烈运动或者性生活后,下腹部疼痛会有不同程度的加剧。
阴道分泌物增多:患者的白带会出现异常增多的情况,质地可能变得黏稠,颜色也可能发生改变,如呈黄色、黄绿色等,还可能伴有异味。这是因为炎症刺激导致生殖器官的腺体分泌增加。
月经紊乱:部分患者可能出现月经周期缩短、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月经紊乱的表现。这是由于附件炎症影响了卵巢的正常功能,进而干扰了内分泌和月经的调节机制。
2.体征表现
妇科检查体征:在妇科检查时,可发现附件区域有压痛,如果形成输卵管卵巢脓肿等情况,还可能触及到包块。医生通过双合诊等检查方法,能感觉到附件区有明显的触痛。
四、附件炎的诊断方法
1.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患者的性生活史、月经史、妇科疾病史等。比如了解患者是否有不洁性生活、月经周期是否规律、之前是否患过阴道炎、宫颈炎等妇科疾病,这些信息对于判断附件炎的可能病因和病情有重要帮助。
2.体格检查
进行全面的妇科检查,除了检查附件区域的压痛、包块等情况外,还会检查外阴、阴道、宫颈等部位,以排除其他部位的炎症并确定炎症的波及范围。
3.实验室检查
血常规:白细胞计数可能会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也可能增高,这提示体内有炎症反应。
阴道分泌物检查:通过对阴道分泌物进行涂片、培养等检查,可以明确是否有病原体感染,如发现沙眼衣原体、淋病奈瑟菌等病原体,有助于诊断附件炎是由性传播病原体引起的。
4.影像学检查
B超检查:可以帮助医生观察附件区域的形态、结构等情况,如是否有输卵管增粗、卵巢肿大、盆腔积液等表现,对于诊断附件炎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五、附件炎的预防措施
1.注意个人卫生
外阴清洁:每天用温水清洗外阴,保持外阴清洁干燥,勤换内裤。选择棉质、透气性好的内裤,避免穿紧身化纤内裤。例如,每天晚上用清水清洗外阴部位,能有效减少细菌等病原体在外阴的滋生。
性生活卫生:性生活前后男女双方都应清洗外生殖器,避免不洁性生活。有固定性伴侣的情况下,也要注意性生活的卫生,减少性传播病原体感染的风险。
2.增强机体抵抗力
合理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每天尽量保证7-8小时的睡眠时间,避免长期熬夜。良好的睡眠有助于机体恢复和提高免疫力。
适度运动:坚持适度的体育锻炼,如散步、慢跑、瑜伽等,每周可进行3-5次,每次运动30分钟左右。运动可以增强体质,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均衡饮食:保持饮食均衡,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新鲜蔬菜水果等,避免挑食、偏食。例如,每天保证摄入一定量的蔬菜和水果,为身体提供充足的维生素和矿物质。
3.积极治疗相关疾病
对于阴道炎、宫颈炎等妇科疾病要及时治疗,遵循医生的建议进行规范的治疗,防止炎症蔓延至附件引发附件炎。比如患阴道炎时,要按照医生的要求使用药物,彻底治愈炎症,避免病情反复导致炎症扩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