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区别过敏和荨麻疹
过敏是机体对无危害性物质过度反应的疾病,发病与免疫系统识别过敏原产生IgE并致细胞释放炎性介质有关,症状多样累及多系统,可通过病史询问和过敏原检测诊断,治疗避免接触过敏原并用药,预防是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和脱敏治疗;荨麻疹是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皮肤疾病,发病与多种因素有关,症状主要是皮肤风团及可能伴全身症状,靠典型表现诊断,治疗消除病因并用药,预防是找诱因并避免,不同年龄人群在各方面有不同特点。
一、定义与发病机制
过敏:是机体免疫系统对一些对机体无危害性的物质如花粉、尘螨等过度反应引起的疾病。当过敏原进入机体后,机体的免疫系统识别出过敏原并产生特异性抗体IgE,这些抗体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相同过敏原再次进入机体时,就会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导致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活化,释放组胺等炎性介质,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不同年龄段人群接触过敏原的情况不同,儿童可能对食物过敏原如牛奶、鸡蛋等更易过敏,而成年人可能对吸入性过敏原如花粉等更敏感;有过敏病史的人群再次接触过敏原时更容易发生过敏反应。
荨麻疹:是一种以风团样皮疹为特征的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加而出现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多数患者不能找到确切病因,常见病因包括食物(如鱼、虾、蟹等)、药物(如青霉素等)、感染(如病毒、细菌、真菌等感染)、物理因素(如冷、热、日光、摩擦及压力等)、精神因素(如情绪波动、紧张等)及遗传因素等。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不同年龄人群诱发荨麻疹的因素可能有所差异,儿童可能因感染等因素诱发,成年人可能因精神压力、食物等因素诱发。
二、症状表现
过敏:症状多样,可累及多个系统。皮肤表现可出现红斑、丘疹、瘙痒等;呼吸道可出现鼻塞、流涕、打喷嚏、咳嗽、喘息等;消化道可出现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严重过敏反应可出现过敏性休克,表现为血压下降、呼吸困难、意识障碍等。不同系统受累时症状不同,如呼吸道过敏主要影响呼吸相关症状,消化道过敏主要影响消化相关症状,且不同年龄人群症状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过敏时可能因表达不清而更易出现烦躁不安等表现。
荨麻疹:主要症状为皮肤出现风团,风团大小和形态不一,常突然发生,数小时后又迅速消退,消退后不留痕迹,但可反复发作;部分患者可伴有瘙痒,少数患者可伴有恶心、呕吐、头痛、头胀、腹痛、腹泻等全身症状。不同患者的风团表现可能不同,有些患者风团可能较小且数量少,有些患者风团可能较大且数量多,且不同年龄人群荨麻疹的症状严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儿童荨麻疹可能因皮肤较为敏感而瘙痒感相对更明显。
三、诊断方法
过敏:主要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过敏原检测来诊断。病史询问需了解患者接触过敏原的情况、症状出现的时间及与接触过敏原的关系等;过敏原检测方法有皮肤点刺试验、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等。皮肤点刺试验是将少量高度纯化的过敏原液体滴于患者皮肤,然后用点刺针轻轻刺入皮肤表层,若患者对该过敏原过敏,则会在15分钟内出现皮肤红肿、风团等阳性反应;血清特异性IgE检测则是通过检测血液中特异性IgE的水平来判断患者是否对某种过敏原过敏。不同检测方法适用于不同情况,皮肤点刺试验相对简便快速,但有一定假阳性和假阴性可能;血清特异性IgE检测相对准确,但费用可能较高,在不同年龄人群中检测方法的选择可能会因儿童配合度等因素有所不同。
荨麻疹:主要根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风团样皮疹及消退后不留痕迹等即可诊断,同时也可通过详细询问病史了解可能的诱发因素等。必要时可能会进行血常规、自身抗体等检查以排除其他疾病引起的类似症状。血常规检查可了解患者是否有感染等情况,自身抗体检查可帮助排除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荨麻疹,在不同年龄人群中这些检查的意义和结果判断可能会因儿童的生理特点等有所不同。
四、治疗与预防
过敏:治疗主要是避免接触过敏原,一旦接触过敏原应及时采取措施。药物治疗常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等,严重过敏反应需使用肾上腺素等急救药物。预防方面主要是尽量避免接触已知过敏原,对于有明确过敏原的人群可进行脱敏治疗。不同年龄人群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有所不同,儿童使用抗组胺药物时需注意药物的剂型和剂量选择,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成年人在进行脱敏治疗时需遵循规范的治疗流程。
荨麻疹:治疗主要是消除病因,避免诱发因素,药物治疗以抗组胺药物为主,如西替利嗪等,病情严重时可能需要使用糖皮质激素等药物。预防方面主要是注意寻找可能的诱发因素并尽量避免,如注意饮食、避免接触可疑的物理因素等。不同年龄人群的治疗和预防也有差异,儿童荨麻疹患者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药物的安全性,选择对儿童影响较小的药物;成年人在预防时需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心态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