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道炎原因
阴道炎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生理因素(雌激素水平变化如青春期前、绝经后及经期、孕期波动,阴道内环境失衡如使用抗生素、过度清洁破坏微生物平衡,阴道损伤如分娩、粗暴性生活等破坏防御功能)、生活方式因素(卫生习惯不良如不注意外阴清洁、经期不卫生等,穿着不当如穿紧身化纤衣物,饮食习惯如长期高糖饮食、过度饮酒)、疾病因素(糖尿病血糖控制不佳、免疫系统疾病如艾滋病损害免疫功能、其他部位感染蔓延波及阴道)、特殊人群因素(婴幼儿外阴发育差、卫生习惯不良,孕妇体内激素变化、免疫力降低,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萎缩)和用药因素(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破坏微生态,部分含雌激素避孕药影响阴道环境)。
一、生理因素
1.雌激素水平变化:雌激素能维持阴道的酸性环境,保持阴道的自净能力。青春期前女性雌激素水平低,阴道上皮薄,糖原少,pH值偏高,乳酸杆菌少,易受细菌侵袭引发阴道炎;绝经后女性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变薄、萎缩,上皮细胞内糖原减少,阴道pH值升高,局部抵抗力降低,致病菌易入侵繁殖引起炎症。育龄女性在经期、孕期等特殊时期,雌激素水平也会有波动,增加阴道炎发生风险。经期时,经血是细菌良好的培养基,若不及时更换卫生巾,细菌易大量滋生。孕期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增加,阴道pH值改变,易导致霉菌性阴道炎。
2.阴道内环境失衡:正常阴道内有多种微生物存在,它们相互制约、相互依存,形成动态的生态平衡。乳酸杆菌是阴道内的优势菌,可产生乳酸,维持阴道的酸性环境(pH值3.84.4),抑制其他病原体生长。当使用抗生素、过度清洁阴道等情况发生时,会破坏阴道内的微生物平衡。长期大量使用抗生素会抑制乳酸杆菌生长,使其他病原体大量繁殖,引发阴道炎。过度清洁阴道会破坏阴道的自然屏障,导致有益菌减少,增加感染机会。
3.阴道损伤:分娩、性生活过于粗暴、阴道手术等都可能导致阴道黏膜损伤,破坏阴道的防御功能,使病原体更容易侵入,从而引发阴道炎。例如,分娩时会阴侧切或撕裂伤,若伤口处理不当,易发生感染。性生活时动作过于剧烈可能导致阴道黏膜擦伤,为细菌感染创造条件。
二、生活方式因素
1.卫生习惯不良:不注意外阴清洁,会使污垢、分泌物等积聚在外阴,为细菌滋生提供条件。例如,不勤换内裤,内裤上残留的尿液、粪便等污染物会滋生细菌。女性经期不注意卫生,使用不洁卫生巾、卫生棉条,或者经期有性生活,都容易导致病原体感染阴道。公共卫生环境差,如使用公共浴池、游泳池、马桶坐垫等,也可能感染病原体。一些女性习惯在非经期使用卫生护垫,由于护垫透气性差,会使外阴局部温度和湿度增加,利于细菌繁殖。
2.穿着不当:经常穿紧身化纤内裤或紧身牛仔裤,会使外阴局部温度和湿度增加,不透气,有利于病原体的生长繁殖。紧身衣物还会对会阴部造成摩擦,损伤阴道黏膜,增加感染风险。
3.饮食习惯:长期高糖饮食会使血糖升高,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增加,阴道pH值改变,有利于霉菌生长,增加霉菌性阴道炎的发生几率。过度饮酒会影响身体的免疫系统,降低身体抵抗力,使阴道更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
三、疾病因素
1.糖尿病: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不佳时,尿液中含有大量葡萄糖,阴道上皮细胞内糖原含量也会增加,阴道pH值改变,有利于霉菌生长。同时,糖尿病患者机体免疫力下降,容易发生各种感染,包括阴道炎。
2.免疫系统疾病:如艾滋病等,会严重损害人体免疫系统,使身体对病原体的抵抗力大幅下降,容易引发各种感染,阴道炎也是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3.其他部位感染:如宫颈炎、子宫内膜炎等妇科炎症,炎症蔓延可波及阴道,引发阴道炎。肠道蛲虫感染,蛲虫爬出肛门,可能会进入阴道,引起阴道炎。
四、特殊人群因素
1.婴幼儿:婴幼儿外阴发育差,缺乏雌激素,阴道上皮薄,糖原少,pH值偏高,乳酸杆菌少,易受细菌感染。且婴幼儿卫生习惯差,不注意外阴清洁,随地坐卧,穿开裆裤等,容易使外阴受污染,引发婴幼儿阴道炎。
2.孕妇:孕期女性由于体内激素水平变化,阴道内环境改变,免疫力相对降低,容易发生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在孕期较为常见,若不及时治疗,可能会导致胎膜早破、早产、胎儿感染等不良后果。
3.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因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降低,阴道黏膜萎缩,局部抵抗力下降,容易发生萎缩性阴道炎。表现为外阴灼热不适、瘙痒,阴道分泌物增多等。
五、用药因素
1.抗生素:长期或不规范使用抗生素会抑制阴道内的有益菌,尤其是乳酸杆菌,破坏阴道内的微生态平衡,使其他病原体大量繁殖,引发阴道炎,常见的如霉菌性阴道炎和细菌性阴道炎。
2.避孕药:部分女性使用含有雌激素的避孕药后,可能会影响阴道内的激素水平和微生物环境,增加阴道炎的发生风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