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脑损伤的早期表现
脑损伤可致宝宝出现运动发育异常(肌张力异常、运动落后)、姿势异常(异常姿势反射、异常体位)、反射异常(拥抱反射不对称、握持反射异常)、认知和行为异常(注视和追视异常、对声音反应异常)、喂养困难(吸吮和吞咽不协调、拒奶或喂养时间过长)等表现,家长需密切关注宝宝相关表现,有高危因素宝宝更要加强监测,发现疑似表现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检查,早期干预改善预后。
一、运动发育异常
1.肌张力异常:正常宝宝运动发育有一定规律,若脑损伤宝宝可能出现肌张力异常,如肌张力增高时,宝宝肢体僵硬,换尿布等活动时肢体伸展困难;肌张力减低时,肢体松软,像棉花一样无力,头颈部控制能力差,不能很好地竖直头部。这是因为脑损伤影响了神经系统对肌肉的控制,不同年龄段表现有所差异,新生儿期可通过被动活动肢体感受肌张力情况,3-4个月大的宝宝若仍不能抬头,需警惕脑损伤导致的运动发育异常。
2.运动落后:宝宝在不同月龄有相应的运动里程碑,如2-3个月会抬头、4-5个月会翻身、6-7个月会独坐等。脑损伤宝宝往往达不到相应月龄的运动发育水平,比如3个月还不能抬头,5个月不能翻身等,这是由于脑部损伤影响了神经传导和肌肉协调功能,阻碍了正常运动发育进程。
二、姿势异常
1.异常姿势反射:原始反射是新生儿期特有的,正常情况下会逐渐消失。脑损伤宝宝原始反射可能延迟消失,或者出现异常的姿势反射,如拥抱反射亢进,表现为受到刺激时双上肢外展、伸直,手指张开似拥抱状,而且持续时间长;紧张性颈反射异常,当头部位置改变时,四肢及躯干姿势异常,头转向一侧时,同侧上肢伸直,对侧上肢屈曲等。这些异常姿势反射是脑损伤影响神经系统对姿势调节的结果,不同月龄宝宝原始反射表现不同,需专业医生进行评估。
2.异常体位:脑损伤宝宝可能经常保持异常体位,如角弓反张,头向后仰,背肌强力收缩,身体呈弓形;或者上肢内收、内旋,手握拳等。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导致肌肉张力失衡和神经调控异常,使得宝宝身体姿势不能维持正常状态,与正常宝宝自然舒适的体位状态有明显区别。
三、反射异常
1.拥抱反射不对称:正常情况下,宝宝两侧拥抱反射应该对称。脑损伤宝宝可能出现两侧拥抱反射不对称的情况,一侧明显减弱或消失,另一侧正常或亢进。这是由于脑部损伤导致神经传导通路不平衡,影响了反射的对称性,通过对拥抱反射的检查可以初步判断脑部是否存在损伤以及损伤的大致情况,不同日龄的宝宝拥抱反射表现有一定特点,医生会依据日龄等因素综合判断。
2.握持反射异常:正常宝宝握持反射在3-4个月时逐渐消失。脑损伤宝宝握持反射可能延迟消失,或者力量异常,如握持力量过强或过弱。握持反射异常反映了手部神经肌肉控制功能的异常,是脑损伤在反射方面的一种表现,医生会结合宝宝的整体发育情况来评估握持反射异常的临床意义。
四、认知和行为异常
1.注视和追视异常:出生后不久的宝宝就会有注视和追视能力,脑损伤宝宝可能出现注视物体不持久,或者不能追随移动的物体。例如,在宝宝面前晃动鲜艳的玩具,正常宝宝会专注地注视并追随玩具移动的方向,而脑损伤宝宝可能很快失去兴趣,或者不能准确追随。这是因为脑部损伤影响了视觉中枢及相关神经通路,导致视觉认知和追踪功能受损,不同月龄宝宝注视和追视能力有不同的发育标准,医生会根据月龄进行评估。
2.对声音反应异常:正常宝宝对声音有反应,会转向声源方向。脑损伤宝宝可能对声音反应迟钝,如叫宝宝名字时没有明显的转头、寻找声源等反应。这是因为听觉中枢或相关神经传导受到脑损伤影响,使得宝宝对声音的感知和反应能力下降,不同月龄宝宝对声音的反应有不同表现,医生会依据月龄等因素判断宝宝对声音反应异常是否与脑损伤有关。
五、喂养困难
1.吸吮和吞咽不协调:脑损伤宝宝可能出现吸吮无力,吸吮和吞咽不能很好地配合,容易出现呛奶、吐奶等情况。这是由于脑部损伤影响了口腔面部肌肉的协调以及吞咽反射的正常功能,导致吸吮和吞咽过程出现障碍,对于新生儿和小婴儿来说,喂养困难是脑损伤早期常见表现之一,会影响宝宝的营养摄入和生长发育。
2.拒奶或喂养时间过长:部分脑损伤宝宝会出现拒奶现象,或者喂养时需要花费比正常宝宝更长的时间才能完成喂养。这是因为脑部病变导致宝宝对喂养刺激的接受和适应能力下降,使得喂养过程不顺利,家长需要密切关注宝宝的喂养情况,若出现异常需及时就医评估是否存在脑损伤等问题。
温馨提示:家长在日常照顾宝宝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宝宝的上述表现。如果发现宝宝有疑似脑损伤的早期表现,应及时带宝宝到正规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如头颅影像学检查(头颅超声、CT或MRI等)、神经行为学评估等。尤其是有高危因素的宝宝,如早产、窒息、黄疸过高、颅内出血等情况的宝宝,更要加强监测,早期发现脑损伤并及时干预,有助于改善宝宝预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