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遗尿症是怎么引起的
儿童遗尿症的发生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遗传因素,约70%遗尿症儿童有家族遗传史,可能与基因层面如抗利尿激素分泌相关基因变异有关;睡眠觉醒障碍,包括睡眠深度异常致难被膀胱充盈信号唤醒,及生物钟紊乱影响膀胱排尿节律调控;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有分泌量不足使夜间尿液生成增多,及分泌节律紊乱致夜间尿液生成量不能有效减少;膀胱功能异常,有膀胱容量小储存尿液受限,及膀胱逼尿肌不稳定提前引发排尿冲动;心理因素,情绪压力大或心理发育不完善会影响;还有其他因素,疾病如泌尿系统感染等及饮食中睡前饮过多液体、吃利尿食物等也会引发。
一、遗传因素
研究表明,儿童遗尿症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果父母一方有遗尿症病史,孩子患遗尿症的概率会相对增加。有相关研究统计显示,约70%的遗尿症儿童存在家族遗传史,这可能与基因层面的某些因素有关,比如抗利尿激素分泌相关基因等方面的遗传变异。
二、睡眠觉醒障碍
1.睡眠深度
儿童在睡眠过程中,对膀胱充盈的觉醒反应存在异常。正常情况下,当膀胱充盈到一定程度时,会通过神经传导唤醒大脑产生尿意,但遗尿症儿童往往处于较深的睡眠状态,难以被膀胱充盈的信号唤醒,导致不能及时醒来去排尿。例如,有研究通过多导睡眠图监测发现,遗尿症儿童在睡眠中处于慢波睡眠的时间相对较长,而慢波睡眠阶段大脑对膀胱感觉的感知能力降低。
2.生物钟
个体的生物钟与遗尿症相关。儿童的生物钟调节机制若出现紊乱,会影响膀胱排尿节律的正常调控。比如,正常儿童在夜间特定时段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减少尿液生成,而遗尿症儿童可能存在抗利尿激素分泌的昼夜节律异常,导致夜间尿液生成量相对较多,同时睡眠觉醒机制又不能很好配合,从而引发遗尿。
三、抗利尿激素分泌异常
1.分泌量不足
抗利尿激素(又称血管加压素)在夜间具有促进肾脏重吸收水分、减少尿液生成的作用。遗尿症儿童体内的抗利尿激素分泌量往往低于正常儿童,尤其是在夜间睡眠期间,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会使尿液生成量增多,增加了遗尿的风险。有研究检测发现,遗尿症儿童夜间尿液中水分重吸收相关指标低于正常儿童,与抗利尿激素分泌不足导致的肾脏重吸收功能减弱有关。
2.分泌节律紊乱
正常情况下,抗利尿激素分泌存在明显的昼夜节律,夜间分泌量增多。但遗尿症儿童的抗利尿激素分泌昼夜节律出现紊乱,夜间分泌高峰不明显,使得夜间尿液生成量不能有效减少,进而容易引发遗尿。例如,通过动态监测抗利尿激素分泌情况,对比正常儿童和遗尿症儿童,发现遗尿症儿童夜间抗利尿激素分泌的峰值水平及波动规律与正常儿童存在差异。
四、膀胱功能异常
1.膀胱容量小
部分遗尿症儿童的膀胱容量相对较小,使得储存尿液的能力受限。这可能与膀胱发育过程中的异常有关,比如在胚胎发育阶段或出生后的生长发育过程中,膀胱肌层发育不完善等原因导致膀胱容量低于正常水平。有研究测量发现,遗尿症儿童的膀胱容量平均值低于同年龄正常儿童,当尿液达到膀胱容量时就容易引发排尿反射,若此时儿童处于睡眠状态就可能发生遗尿。
2.膀胱逼尿肌不稳定
遗尿症儿童的膀胱逼尿肌可能存在不稳定的情况,会出现不自主的收缩。这种不自主收缩会提前引发膀胱的排尿冲动,而如果儿童在睡眠中不能及时醒来应对,就会导致遗尿。例如,通过尿动力学检查可以发现,遗尿症儿童膀胱逼尿肌收缩的频率和强度与正常儿童不同,存在过早或过强的不自主收缩现象。
五、心理因素
1.情绪压力
儿童如果面临较大的情绪压力,如生活环境的突然变化(搬家、转学等)、家庭关系不和谐、受到较大的惊吓或批评等,都可能导致遗尿症的发生或加重。长期的心理压力会影响儿童的神经内分泌调节,进而影响膀胱和排尿相关的生理功能。比如,有研究对因生活事件导致遗尿的儿童进行跟踪,发现当心理压力源去除后,部分儿童的遗尿情况有所改善。
2.心理发育因素
儿童的心理发育尚不完善,对排尿控制的认知和自我调节能力相对较弱。如果在心理发育过程中没有得到良好的排尿控制训练引导,也可能增加遗尿症的发生风险。例如,一些心理发育较慢或缺乏正确排尿习惯引导的儿童,可能不能很好地建立起自主排尿的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容易出现遗尿现象。
六、其他因素
1.疾病影响
某些疾病也可能引发儿童遗尿症,如泌尿系统感染、先天性脊柱裂、癫痫等。泌尿系统感染会刺激膀胱,导致膀胱频繁收缩,容易引起遗尿;先天性脊柱裂可能会影响神经传导,导致排尿反射异常;癫痫发作时可能会干扰大脑对排尿的控制机制,进而引发遗尿。例如,临床统计发现,患有泌尿系统感染的儿童中遗尿症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2.饮食因素
睡前饮用过多的液体,如大量喝水、喝果汁等,会使夜间尿液生成量增加,增加遗尿的可能性。另外,食用一些具有利尿作用的食物,如西瓜等,也可能导致夜间排尿增多。比如,有研究让遗尿症儿童控制睡前液体摄入后,遗尿的频率有所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