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易感人群有哪些
不同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风险及应对不同,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易患基础病致重症风险高,需减少去密集场所、戴口罩等;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成熟,婴幼儿易感染,少数可现特殊情况,家长要加强防护管理;患有基础疾病人群因基础病影响免疫和生理功能,感染后重症风险高,要严格控基础病、极致防护并如实告医病情;免疫力低下人群抵御病毒能力低,病情重恢复难,要严格防护、遵医嘱并详细告医自身情况及治疗。
一、老年人
1.特点及风险: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系统功能减弱,如呼吸道黏膜防御功能下降、肺泡弹性降低等。研究表明,60岁以上老年人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明显高于年轻人。例如,一些大规模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老年人群体中重症及死亡病例的比例相对较高。这是因为老年人本身可能患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这些基础疾病会进一步削弱机体对病毒感染的应对能力,使感染后病情更容易加重。
2.温馨提示:老年人应尽量减少前往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的场所。如果必须外出,要正确佩戴符合防护要求的口罩。日常生活中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均衡饮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以维持身体的基本免疫功能;适度进行身体活动,但要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密切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咳嗽、乏力等疑似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症状,应及时进行核酸检测或抗原检测,并按照相关规定进行隔离和就医。
二、儿童
1.特点及风险:儿童的免疫系统尚在发育过程中,相对不成熟。一般来说,年龄越小,免疫系统的功能越不完善。不过,不同年龄段儿童的易感性也有差异,婴幼儿相对更易受到病毒侵袭。一些研究发现,儿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部分可能出现发热、咳嗽等症状,但也有相当比例的儿童为无症状感染者。然而,对于少数儿童可能会出现一些特殊情况,如引发儿童多系统炎症综合征(MIS-C),虽然发病率相对较低,但一旦发生会对儿童健康造成较大影响。
2.温馨提示:家长要加强对儿童的防护管理。在人员密集场所要为儿童佩戴合适的儿童专用口罩。注意保持儿童生活环境的卫生清洁,定期开窗通风。儿童的饮食要注重营养均衡,保证充足的睡眠,以促进免疫系统的正常发育。由于儿童用药有其特殊性,应避免随意给儿童使用成人药物,当儿童出现疑似感染症状时,应及时咨询专业医生,并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处理,如进行相关检测等。同时,要避免低龄儿童不必要的外出,减少感染风险。
三、患有基础疾病的人群
1.特点及风险:患有如糖尿病、高血压、慢性肾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其机体的生理功能和免疫状态往往受到基础疾病的影响。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时,机体的抵抗力会下降,更容易受到病毒感染,而且感染后血糖波动可能较大,不利于病情控制;高血压患者如果感染新型冠状病毒,血压可能会出现较大波动,增加心脑血管意外的发生风险;慢性肾病患者的肾功能受损,对病毒感染的清除和自身免疫调节能力减弱,感染后病情进展可能更迅速。大量临床研究和病例观察都证实了基础疾病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预后的不良影响,患有多种基础疾病的人群感染后发展为重症的风险显著升高。
2.温馨提示:这类人群要更加严格地控制基础疾病,遵循医生制定的基础疾病治疗方案,按时服药,定期监测相关指标。在防护方面要做到极致,如严格佩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注意个人卫生等。一旦出现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相关症状,要及时就医,并且在就医时要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基础疾病情况,以便医生能够全面评估病情,制定更合适的诊疗方案。同时,要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治疗,加强对基础疾病的管理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应对相结合。
四、免疫力低下人群
1.特点及风险:免疫力低下人群包括因自身免疫性疾病正在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以及患有艾滋病等导致免疫系统严重受损的人群等。这类人群由于自身免疫系统功能受到抑制或破坏,对新型冠状病毒的抵御能力大大降低。例如,接受免疫抑制治疗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其机体原本就难以有效识别和清除外来病原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病毒更容易在体内复制和扩散,病情往往较为严重,而且恢复相对困难。相关的医学研究显示,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的重症发生率、死亡率等均明显高于免疫力正常人群。
2.温馨提示:免疫力低下人群要严格做好防护措施,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场所。如果必须外出,要采取最严格的防护手段。同时,要遵循专科医生的指导,在保证基础疾病治疗的前提下,尽可能维护自身的免疫功能。一旦出现感染迹象,要立即就医,并且在就医过程中要向医生详细说明自己的免疫状态和相关治疗情况,以便医生能够给予针对性的诊疗。此外,这类人群要注意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和舒适,加强营养支持,以提高身体的基本抵抗力,但要避免自行滥用提高免疫力的药物,应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进行相关干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