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颈炎和宫颈糜烂的区别
宫颈炎分为急性和慢性,急性多由病原体感染引起,有相应症状和检查诊断及治疗方法,慢性可由急性迁延等引起,也有对应表现、病因、诊断和治疗;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曾称宫颈糜烂,是生理现象,一般无症状,合并感染时类似急性宫颈炎表现,病因主要是雌激素作用,诊断靠妇科检查,一般无需治疗,特殊人群如青春期、妊娠期、绝经后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与本质
宫颈炎:是指子宫颈发生的炎症,是妇科常见疾病之一。它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宫颈炎多由病原体感染引起,如淋病奈瑟菌、沙眼衣原体等;慢性宫颈炎可由急性宫颈炎迁延而来,也可无明显急性炎症过程,多与宫颈鳞状上皮和柱状上皮交界区的反复损伤及感染等因素有关。
宫颈糜烂:这一术语现已被废弃,过去认为的“宫颈糜烂”其实是宫颈柱状上皮异位,是一种生理现象。在青春期、生育年龄妇女雌激素分泌旺盛者、口服避孕药或妊娠期,由于雌激素的作用,宫颈管柱状上皮外移至宫颈阴道部,使得宫颈表面呈现出红色颗粒样改变,外观类似糜烂,实际上并非真正的病理性糜烂。
二、临床表现差异
宫颈炎
急性宫颈炎:主要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呈黏液脓性,阴道分泌物刺激可引起外阴瘙痒及灼热感。此外,可出现经间期出血、性交后出血等症状。若合并尿路感染,可出现尿急、尿频、尿痛。妇科检查可见宫颈充血、水肿、黏膜外翻,有脓性分泌物从宫颈管流出,宫颈触痛、触之易出血。
慢性宫颈炎: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少数患者可有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淡黄色或脓性,性交后出血,月经间期出血,偶有分泌物刺激引起外阴瘙痒不适。妇科检查可发现宫颈有不同程度的糜烂样改变、肥大、息肉、囊肿等。
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原宫颈糜烂):一般无特殊症状,仅在进行妇科检查时被发现。但当合并感染时,可出现与急性宫颈炎类似的阴道分泌物增多等表现。
三、病因区别
宫颈炎
急性宫颈炎:病原体感染是主要原因,常见的病原体有性传播疾病病原体(如淋病奈瑟菌及沙眼衣原体)和内源性病原体(如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性生活活跃的年轻女性容易发生急性宫颈炎,尤其是有多个性伴侣、性生活不卫生者更易患病。
慢性宫颈炎:多由急性宫颈炎未彻底治疗,病原体隐藏于宫颈黏膜形成慢性炎症;也可无急性宫颈炎病史,病原体持续感染所致。此外,分娩、流产或手术损伤宫颈后,病原体侵入而引起感染。
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主要是由于雌激素的作用。青春期前女性卵巢功能低下,雌激素水平低,柱状上皮多位于宫颈管内。青春期后雌激素水平升高,柱状上皮外移至宫颈阴道部;生育年龄妇女雌激素分泌旺盛者、口服避孕药或妊娠期,柱状上皮异位更明显;绝经后雌激素水平降低,柱状上皮又可退回至宫颈管内。
四、诊断方法不同
宫颈炎
急性宫颈炎:根据病史、症状及妇科检查,结合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病原体检测,如宫颈分泌物涂片革兰染色找淋病奈瑟菌,或核酸扩增试验检测沙眼衣原体等。
慢性宫颈炎:根据妇科检查所见可初步诊断,再结合病史等进行综合判断。必要时可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等排除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癌等病变。
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主要通过妇科检查即可诊断,一般无需特殊实验室检查。但为了与宫颈病变相鉴别,有时需要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和HPV检测。
五、治疗原则有别
宫颈炎
急性宫颈炎: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根据不同的病原体选择针对性的抗生素。例如,对于淋病奈瑟菌感染,常用头孢菌素及头霉素类药物;对于沙眼衣原体感染,常用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及氟喹诺酮类药物。
慢性宫颈炎:如果患者无明显症状,一般无需治疗。对于有症状的患者,如表现为宫颈糜烂样改变、伴有分泌物增多、接触性出血等,可给予局部物理治疗,如激光、冷冻、微波等,也可给予中药治疗或局部外用药物治疗。
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一般无需治疗。但当合并宫颈炎出现症状时,按照宫颈炎的治疗原则进行处理。如果存在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癌等情况,则需要进行相应的治疗。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青春期女性:青春期女性雌激素水平相对较高,可能出现生理性宫颈柱状上皮异位,一般无需特殊处理,但要注意保持外阴清洁,减少感染风险。如果发生急性宫颈炎,由于其生殖系统尚在发育阶段,选用抗生素时需考虑药物对生长发育的影响,尽量选择对青春期发育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在医生指导下规范治疗。
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宫颈柱状上皮异位可能更明显。如果妊娠期发生宫颈炎,需谨慎选择治疗方案,因为某些抗生素可能对胎儿有影响,应在医生充分评估利弊后选择相对安全的治疗措施。同时,要注意保持会阴部清洁,减少感染加重的可能。
绝经后女性: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宫颈柱状上皮一般退回至宫颈管内。如果绝经后出现类似宫颈炎的症状,需警惕是否有其他病变,如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癌等,应及时进行宫颈细胞学检查、HPV检测等,以排除恶性病变的可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