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蛇胆疮
蛇胆疮即带状疱疹,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发,病因包括病毒感染及免疫力下降,症状有前驱症状、沿神经分布的水疱及神经痛,诊断靠临床表现与实验室检查辅助,治疗含抗病毒、止痛、营养神经及局部治疗,可通过接种疫苗和增强免疫力预防,不同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孕妇哺乳期妇女、免疫力低下人群各有注意事项。
一、蛇胆疮的定义
蛇胆疮,医学上称为带状疱疹,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引起的急性感染性皮肤病。初次感染VZV后,病毒会在体内潜伏,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被再次激活,引发带状疱疹。
二、蛇胆疮的病因
1.病毒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是引发蛇胆疮的病原体。儿童初次感染该病毒时,常表现为水痘,病毒感染后可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感觉神经节内。
2.免疫力下降:多种因素可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从而使潜伏的病毒激活。例如,年龄增长,老年人免疫功能逐渐衰退,患蛇胆疮的风险增加;患有免疫系统疾病,如艾滋病、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免疫系统受损;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患者需长期服用抗排异药物;过度劳累、精神压力大等不良生活方式,也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削弱免疫力。
三、蛇胆疮的症状
1.前驱症状:在发疹前数日,患者可能出现低热、乏力、头痛、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局部皮肤可有灼热、刺痛或感觉过敏等。
2.皮肤表现:典型表现为沿神经走行分布的红斑基础上簇集成群的水疱,疱液澄清,疱壁紧张发亮,外周有红晕。水疱常沿某一周围神经呈带状排列,多发生在身体的一侧,一般不超过身体中线,常见于肋间神经、颈神经、三叉神经及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3.神经痛:神经痛是蛇胆疮的主要特征之一,可在发疹前或伴随皮疹出现,老年患者疼痛较为剧烈。部分患者在皮疹消退后,神经痛仍可持续数月甚至数年,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四、蛇胆疮的诊断
1.临床诊断:医生主要依据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单侧分布的带状排列的水疱、伴有神经痛等,即可做出初步诊断。
2.实验室检查:对于不典型病例,可借助实验室检查辅助诊断。如病毒学检查,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水疱疱液中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DNA;血清学检查,检测血清中VZV特异性抗体,但该方法对早期诊断意义不大。
五、蛇胆疮的治疗
1.抗病毒治疗: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可有效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预防并发症。常用药物如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等。一般建议在发疹后72小时内开始使用。
2.止痛治疗:根据疼痛程度选择合适的止痛药物。对于轻中度疼痛,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对于中重度疼痛,可选用加巴喷丁、普瑞巴林等。对于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能还需要使用三环类抗抑郁药,如阿米替林等。
3.营养神经治疗:可使用甲钴胺等药物,促进神经的修复和再生,减轻神经损伤相关症状。
4.局部治疗:对于水疱未破溃者,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收敛、止痒;水疱破溃后,可使用3%硼酸溶液湿敷,预防感染。若合并细菌感染,可外用莫匹罗星软膏等抗生素。
六、蛇胆疮的预防
1.接种疫苗:接种带状疱疹疫苗是预防蛇胆疮的有效措施。目前我国批准上市的带状疱疹疫苗为重组带状疱疹疫苗,适用于50岁及以上成人。接种疫苗可降低带状疱疹的发病风险,尤其是减少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发生。
2.增强免疫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有助于增强机体免疫力。包括均衡饮食,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适度运动,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等;规律作息,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劳累,学会缓解精神压力等。
七、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功能相对较弱,患蛇胆疮后病情可能较重,更容易出现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因此,老年人一旦怀疑患有蛇胆疮,应尽快就医,积极治疗。在日常生活中,建议老年人接种带状疱疹疫苗进行预防。同时,患病期间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促进身体恢复。
2.儿童:儿童初次感染水痘带状疱疹病毒通常表现为水痘,极少数情况下可发生带状疱疹。儿童患蛇胆疮时,家长要注意护理,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孩子搔抓水疱,以防继发感染。由于儿童用药较为特殊,家长切勿自行给孩子用药,应及时带孩子就医,遵循医生的治疗建议。
3.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身体状况特殊,感染蛇胆疮后用药需谨慎。孕妇若患蛇胆疮,可能对胎儿产生影响,应及时就医,医生会综合评估病情及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后,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哺乳期妇女患蛇胆疮,在使用某些药物时可能需要暂停哺乳,以避免药物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
4.免疫力低下人群:如艾滋病患者、接受化疗或放疗的肿瘤患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者等,这类人群感染蛇胆疮的风险较高,且病情往往较重。应尽量避免接触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如避免前往水痘或带状疱疹患者聚集的场所。一旦患病,需积极配合医生治疗,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同时,注意个人卫生,加强营养支持,提高机体免疫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