胰腺炎是什么意思
胰腺炎是胰腺因胰蛋白酶自身消化作用引发的疾病,有水肿、充血、出血或坏死等情况,临床有腹痛、腹胀等症状且血清及尿淀粉酶含量升高。分为急性胰腺炎(轻型多为水肿性、自限性,重型为出血坏死性、易有严重并发症)和慢性胰腺炎(因多种原因致胰腺慢性进展性炎症、组织和功能不可逆损害)。发病机制上急性是胰蛋白酶原激活致自身消化,慢性是长期炎症刺激致纤维化等。诊断靠症状表现、实验室检查(血清淀粉酶等)和影像学检查(超声、CT等)。治疗原则为轻型急性胰腺炎多内科保守治疗,重型急性胰腺炎需重症监护及可能手术,慢性胰腺炎针对病因和对症治疗,需重视,有高危因素或疑似症状应及时就医规范诊治
一、胰腺炎的分类
1.急性胰腺炎
轻型急性胰腺炎:病变较轻,多为水肿性胰腺炎。主要表现为胰腺局部或弥漫性的水肿,临床经过常呈自限性,及时治疗后多数患者可在1-2周内康复,预后较好。其发病可能与胆道疾病(如胆石症等)、过量饮酒、暴饮暴食等因素有关。在年龄方面,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但青壮年相对多见;在性别上,无明显性别差异,但有胆道疾病的女性相对更易患此型胰腺炎。对于有胆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应注意避免诱发因素,如保持合理的饮食习惯,避免暴饮暴食和过量饮酒等。
重型急性胰腺炎:病情较重,常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胰腺组织出现出血、坏死,可伴有多器官功能障碍等严重并发症,病死率较高。除了上述可能的诱因外,还可能与自身免疫性因素、感染等有关。重型急性胰腺炎对年龄、性别也有一定影响,一般来说,老年患者和有基础疾病(如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的患者预后相对更差。对于这类患者,需要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及时发现并处理并发症。
2.慢性胰腺炎
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胰腺局部、节段性或弥漫性的慢性进展性炎症,导致胰腺组织和功能不可逆的损害。其病因与长期酗酒、胆道疾病、遗传因素、自身免疫性疾病等有关。在年龄方面,多见于中年男性,可能与男性的生活方式(如饮酒等)有关。慢性胰腺炎患者会出现腹痛、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如腹泻、消瘦等)、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如糖尿病等)等表现。对于有慢性胰腺炎家族史或长期酗酒等高危因素的人群,应定期进行胰腺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干预。
二、胰腺炎的发病机制
1.急性胰腺炎发病机制
各种病因导致胰腺分泌过度旺盛、胰液排泄障碍、胰腺血循环紊乱与生理性胰蛋白酶抑制物质减少等,胰蛋白酶原在胰腺内被激活,启动了一系列酶促反应,引起胰腺的自身消化。例如,胆道结石等引起胰管梗阻时,胰管内压力升高,导致胰腺腺泡破裂,胰酶溢出进入胰腺间质,激活胰蛋白酶等多种消化酶,进而导致胰腺组织的炎症、水肿、出血甚至坏死。
2.慢性胰腺炎发病机制
长期的炎症刺激导致胰腺组织纤维化,胰腺实质萎缩,胰管变形、狭窄或扩张,胰液引流不畅,进一步加重胰腺的炎症反应,形成恶性循环。例如,长期酗酒可导致胰腺腺泡细胞损伤,胰液中蛋白质含量增加,形成蛋白栓子阻塞胰管,引发慢性炎症。
三、胰腺炎的诊断
1.症状表现
急性胰腺炎患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作的上腹部剧烈疼痛,可向腰背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发热等症状。呕吐后腹痛不缓解是其特点之一。慢性胰腺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上腹部疼痛,可伴有消化不良、消瘦、糖尿病等表现。
2.实验室检查
血清淀粉酶和脂肪酶测定是诊断胰腺炎的重要指标。急性胰腺炎发病后血清淀粉酶在数小时开始升高,24小时达到高峰,4-5天恢复正常;血清脂肪酶升高较晚,但持续时间较长。对于慢性胰腺炎,可能会出现胰腺外分泌功能减退相关指标异常,如粪便弹性蛋白酶降低等。
3.影像学检查
腹部超声可发现胰腺肿大、胰周积液等情况,有助于初步诊断急性胰腺炎。CT检查对急性胰腺炎的严重程度分级、判断有无胰腺坏死等有重要价值,能清晰显示胰腺的形态、周围组织的受累情况等。对于慢性胰腺炎,CT可发现胰腺钙化、胰管扩张等特征性改变。
四、胰腺炎的治疗原则
1.急性胰腺炎治疗原则
轻型急性胰腺炎:一般采取内科保守治疗。包括禁食、胃肠减压,以减少胰液分泌;静脉补液,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应用抑制胰液分泌的药物(如生长抑素及其类似物等);抗感染治疗(如有感染证据时)等。
重型急性胰腺炎:除了上述内科保守治疗措施外,可能需要进行重症监护,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和器官功能。对于有胰腺坏死感染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外科手术治疗,如坏死组织清除术、引流术等。
2.慢性胰腺炎治疗原则
主要是针对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如戒酒、治疗胆道疾病等。对于腹痛症状,可使用止痛药物;对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可补充胰酶制剂;对于胰腺内分泌功能不全导致的糖尿病,可给予胰岛素治疗等。
总之,胰腺炎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不同类型的胰腺炎在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等方面存在差异,对于有相关高危因素或出现疑似胰腺炎症状的人群,应及时就医,进行规范的诊断和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