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肌腺症是什么意思
子宫肌腺症又称子宫腺肌病,是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病变,属雌激素依赖性疾病。其病因包括子宫手术操作不当、激素水平异常、生殖道梗阻、遗传因素等;症状有痛经、月经量增多、子宫增大、不孕等;诊断方法有妇科检查、超声检查、MRI检查、血清CA125测定;治疗手段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介入治疗;不同特殊人群需注意,年轻有生育要求者尽量保留子宫,绝经后女性定期检查,肥胖女性控制体重,有子宫手术史女性术后注意休息和防感染,出现异常及时就医。
一、子宫肌腺症的定义
子宫肌腺症,又称子宫腺肌病,是指子宫内膜腺体和间质侵入子宫肌层形成弥漫或局限性的病变,属于妇科常见病和疑难病。它与子宫内膜异位症一样,都属于雌激素依赖性疾病。正常情况下,子宫内膜应该生长在子宫腔内表面,但在子宫肌腺症患者中,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了子宫肌层内,并且会随着女性的月经周期发生周期性出血,从而导致周围的子宫肌层细胞增生和肥大,引起子宫均匀性增大或形成局限性的结节。
二、子宫肌腺症的病因
1.子宫手术及操作不当:如剖宫产、人工流产等手术,可能会使子宫内膜碎片被带入子宫肌层,从而引发子宫肌腺症。有研究表明,经历过多次子宫手术的女性,患子宫肌腺症的风险明显增加。
2.激素水平异常:雌激素水平过高是导致子宫肌腺症的重要原因之一。长期的雌激素刺激会使子宫内膜过度生长,进而侵入子宫肌层。例如,一些患有内分泌失调的女性,体内雌激素分泌紊乱,更容易患上子宫肌腺症。
3.生殖道梗阻因素:先天性或后天性的生殖道梗阻,如处女膜闭锁、阴道闭锁等,会导致经血流出不畅,使宫腔内压力增大,从而促使子宫内膜向子宫肌层内生长。
4.遗传因素:部分子宫肌腺症患者具有家族遗传倾向,遗传因素可能在疾病的发生发展中起到一定作用。
三、子宫肌腺症的症状
1.痛经:这是子宫肌腺症最常见的症状,多为进行性加重。疼痛通常在月经来潮前一周开始,持续至月经结束。随着病情的发展,痛经程度会逐渐加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2.月经量增多:由于子宫肌层内的异位内膜影响了子宫的正常收缩,导致月经量增多,经期延长。长期的月经量过多可能会引起贫血,出现头晕、乏力等症状。
3.子宫增大:通过妇科检查可以发现,患者的子宫通常会均匀性增大,质地较硬。一般在月经期间,子宫会有轻微的增大,月经过后会稍有缩小。
4.不孕:子宫肌腺症会影响子宫内环境,导致受精卵着床困难,从而引起不孕。有研究显示,子宫肌腺症患者的不孕率明显高于正常女性。
四、子宫肌腺症的诊断
1.妇科检查:医生通过触诊可以了解子宫的大小、质地、活动度等情况,初步判断是否患有子宫肌腺症。
2.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诊断子宫肌腺症的常用方法,能够清晰地显示子宫的形态、大小以及子宫肌层内的病变情况。经阴道超声检查的诊断准确性更高。
3.MRI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病例,MRI检查可以更准确地判断病变的范围和程度,为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
4.血清CA125测定:部分子宫肌腺症患者的血清CA125水平会升高,但该指标特异性不强,其他一些妇科疾病也可能导致CA125升高,因此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五、子宫肌腺症的治疗
1.药物治疗:对于症状较轻、有生育要求或接近绝经的患者,可以采用药物治疗。常用的药物有非甾体类抗炎药、避孕药、孕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激动剂(GnRH-a)等。这些药物可以缓解痛经、减少月经量,但停药后症状可能会复发。
2.手术治疗:对于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无生育要求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子宫切除术、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等。子宫切除术是根治性手术,但会使患者失去生育能力;子宫腺肌病病灶切除术可以保留子宫,但术后有复发的可能。
3.介入治疗:近年来,介入治疗也逐渐应用于子宫肌腺症的治疗,如子宫动脉栓塞术。该方法通过阻断子宫动脉,使异位的子宫内膜缺血、坏死,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但介入治疗也有一定的并发症,如盆腔感染、卵巢功能减退等。
六、特殊人群的注意事项
1.年轻有生育要求的女性:这类患者在治疗时应尽量选择保留子宫的治疗方法,以保留生育功能。在治疗期间,要注意调整生活方式,保持良好的心态,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备孕前应咨询医生,进行全面的评估和准备。
2.绝经后女性: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子宫肌腺症的症状通常会有所缓解。但仍需定期进行妇科检查,以监测病情的变化。如果出现阴道流血、腹痛等异常症状,应及时就医。
3.肥胖女性:肥胖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增加患子宫肌腺症的风险。肥胖女性应注意控制体重,通过合理饮食和适量运动来降低雌激素水平,减轻病情。
4.有子宫手术史的女性:这类女性患子宫肌腺症的风险较高,术后应注意休息,避免感染。如果出现痛经、月经量增多等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以便早期发现和治疗子宫肌腺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