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肌腱炎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症状,治疗包括让脚部充分休息,急性期冷敷、急性期过后热敷、专业医疗机构的超声波治疗等物理治疗,遵医嘱的药物治疗,以及肌腱炎症缓解后在合适指导下循序渐进的康复训练,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等人群在各治疗环节需注意相应事项。
一、脚肌腱炎的症状
1.疼痛
通常在肌腱附着部位出现疼痛,活动时疼痛可能加重,休息时有所缓解,但随着病情发展,休息时也可能出现疼痛。例如长期从事跑步等运动的人群,脚肌腱炎发作时,行走或跑步时跟腱部位疼痛明显,严重时静止状态下也能感觉到跟腱处隐痛。不同年龄人群感受疼痛的程度可能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但基本的疼痛部位和随活动变化的规律是相似的。对于儿童,若因过度玩耍导致脚肌腱炎,也会出现相应部位的疼痛,且儿童可能因表达不清而表现为哭闹、不愿活动等。
疼痛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轻度疼痛对日常活动影响较小,中度疼痛会使活动受限,重度疼痛则严重影响行走等基本活动。
2.肿胀
肌腱周围组织可能出现肿胀,用手触摸可感觉到局部组织增厚、肿胀。比如跟腱炎患者,跟腱部位会有明显肿胀,皮肤外观可能略显红肿。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组织修复能力相对较强,但肿胀表现可能不如成年人明显,需要仔细观察。女性在生理期等特殊时期,身体的炎症反应可能会有一定变化,脚肌腱炎的肿胀程度可能会受其影响,但总体肿胀的基本表现是相似的。有既往脚病史的人群,脚肌腱炎发作时肿胀可能相对更明显,因为局部组织基础状态可能较差。
3.活动受限
患者会出现脚的活动受限,比如行走困难,踝关节的屈伸等活动不能自如进行。长期久坐或缺乏运动的人群,本身关节灵活性较差,患上脚肌腱炎后活动受限可能更明显。老年人由于关节退变等因素,脚肌腱炎导致的活动受限可能会影响其日常的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生活自理能力受到较大影响。女性若从事需要频繁脚部活动的工作,脚肌腱炎引起的活动受限会严重影响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有脚肌腱炎病史复发的人群,活动受限可能比初次发病时更严重,恢复时间也可能更长。
二、脚肌腱炎的治疗
1.休息
让脚部充分休息是治疗脚肌腱炎的基础。无论是儿童、成年人还是老年人,都需要减少脚部的活动量,避免加重肌腱的损伤。例如儿童如果是因为玩耍过度引起脚肌腱炎,要减少其奔跑、跳跃等活动;成年人应避免长时间站立、行走或进行剧烈运动;老年人则要减少上下楼梯、长时间行走等活动,给肌腱足够的恢复时间。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都需要根据自身情况严格控制脚部活动,以促进肌腱炎症的消退。
2.物理治疗
冷敷:在脚肌腱炎急性发作期,可以进行冷敷。一般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冷敷能够收缩血管,减轻肿胀和疼痛。儿童进行冷敷时要注意控制冷敷时间和温度,避免冻伤;老年人皮肤感觉相对不敏感,更要注意冷敷的温度和时间,防止造成皮肤损伤。女性在生理期身体较为敏感,冷敷时也需注意保暖和适度。有血液循环障碍病史的人群冷敷要谨慎,防止加重血液循环不良的情况。
热敷:在急性期过后,可以进行热敷。热敷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帮助炎症吸收。热敷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儿童热敷时要由家长协助,确保温度合适;老年人皮肤温度觉减退,要特别注意温度,避免烫伤;女性在热敷时要根据自身身体状况调整,避免在生理期过度热敷导致不适。有血管疾病的人群热敷需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防止加重病情。
超声波治疗:利用超声波的机械效应和温热效应,促进肌腱组织的修复。超声波治疗需要在专业医疗机构由医护人员操作,不同年龄、身体状况的人群在治疗时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调整参数。儿童由于身体组织的特殊性,治疗参数与成年人不同;老年人身体机能下降,治疗时要密切观察反应;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要避免不适当的超声波治疗;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要谨慎使用超声波治疗。
3.药物治疗
非甾体抗炎药可用于缓解疼痛和炎症,但具体药物需遵医嘱选择。例如一些常见的非甾体抗炎药有一定的抗炎镇痛作用,但儿童、老年人等特殊人群使用时要特别谨慎,需在医生评估后根据个体情况使用,避免出现不良反应。女性在孕期、哺乳期等特殊时期使用药物更要严格遵循医生的建议,考虑药物对胎儿或婴儿的影响。有胃肠道疾病病史的人群使用非甾体抗炎药可能会加重胃肠道负担,需要在医生指导下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4.康复训练
在肌腱炎症有所缓解后,可以进行适当的康复训练,如脚部的屈伸、拉伸等运动,但要注意循序渐进。儿童进行康复训练时需要在家长或专业人员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训练造成再次损伤;老年人进行康复训练要根据自身关节活动度和力量情况,缓慢增加训练强度;女性在康复训练时要结合自身身体状态,比如生理期前后身体状态不同,训练强度要适当调整;有脚肌腱炎病史且恢复不佳的人群,康复训练要在医生或康复治疗师的指导下进行,制定个性化的训练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