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十二指肠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是我国常见消化性溃疡,发病与幽门螺杆菌感染、胃酸过多、黏膜防御机制减弱有关,有腹痛等临床表现,可通过胃镜等诊断,治疗包括抑制胃酸、根除幽门螺杆菌、保护胃黏膜,不同特殊人群如老年人、儿童、妊娠期女性及有基础疾病者有不同特点及注意事项。
一、定义
十二指肠溃疡是我国人群中常见的消化性溃疡的一种,主要是指发生在十二指肠部位的慢性溃疡,是由于多种因素导致十二指肠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消化而引起的破损、溃烂。
二、发病机制
1.幽门螺杆菌感染:大量研究表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十二指肠溃疡的主要病因。Hp可通过其产生的尿素酶水解尿素产生氨,中和胃酸,形成有利于Hp定居和繁殖的局部微环境,损伤十二指肠黏膜,破坏黏膜的防御和修复机制。全球约半数人群受到Hp感染,其中十二指肠溃疡患者中Hp感染率可高达90%-100%。
2.胃酸分泌过多:胃酸是引发十二指肠溃疡的重要因素。当胃酸分泌过多时,过多的胃酸会持续侵蚀十二指肠黏膜,超过了十二指肠自身的缓冲、中和及修复能力,就容易导致溃疡的形成。例如,在一些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的情况下,可能会促使胃酸分泌异常增多。
3.黏膜防御机制减弱:十二指肠黏膜的防御机制包括黏液-碳酸氢盐屏障、黏膜血流、细胞更新等。当这些防御机制受到损伤时,比如长期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s),会抑制环氧合酶-1(COX-1),减少前列腺素E的合成,而前列腺素E具有促进黏膜血流、增加黏液和碳酸氢盐分泌等保护作用,前列腺素E减少会导致黏膜防御机制减弱,从而易引发十二指肠溃疡。
三、临床表现
1.腹痛: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多为空腹痛,即空腹时疼痛,疼痛性质可为钝痛、胀痛、灼痛或剧痛等,一般在进食后可缓解,疼痛还可能在夜间发作,这是因为夜间胃酸分泌相对较多,且空腹时间较长。部分患者疼痛具有季节性,秋冬和冬春之交是高发季节。
2.其他症状:还可能伴有反酸、嗳气、恶心、呕吐等症状。反酸是由于胃酸分泌过多反流至食管引起;嗳气是胃内气体经食管排出的现象;恶心、呕吐多在溃疡活动期出现,呕吐后疼痛可暂时缓解。
四、诊断方法
1.胃镜检查:是诊断十二指肠溃疡最准确的方法。通过胃镜可以直接观察十二指肠黏膜的病变情况,看到溃疡的部位、大小、形态等,还可以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病变的性质。例如,可发现十二指肠球部等部位有圆形或椭圆形的溃疡灶,边缘整齐,底部覆盖有白苔或黄白苔等。
2.幽门螺杆菌检测:常用的检测方法有尿素呼气试验、血清学检测、胃镜下活检快速尿素酶试验等。尿素呼气试验无创且准确性较高,患者口服含有被标记的尿素的试剂后,通过检测呼出气体中标记物的含量来判断是否存在Hp感染。血清学检测则是通过检测血液中Hp抗体来判断是否有过Hp感染,但不能区分是现症感染还是既往感染。
3.X线钡餐检查:适用于对胃镜检查有禁忌或不愿接受胃镜检查的患者。钡剂可在溃疡部位形成龛影,是十二指肠溃疡的间接征象,但不如胃镜直观准确。
五、治疗原则
1.抑制胃酸分泌:常用的药物有质子泵抑制剂(PPI),如奥美拉唑等,通过抑制胃壁细胞上的质子泵,减少胃酸分泌,促进溃疡愈合。PPI抑酸作用强且持久,能有效缓解溃疡引起的疼痛等症状。
2.根除幽门螺杆菌:对于Hp阳性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需要进行根除Hp治疗。一般采用联合用药方案,通常是PPI+两种抗生素+铋剂,疗程一般为10-14天。例如,常用的方案有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奥美拉唑+枸橼酸铋钾等,通过多种药物联合作用来彻底清除Hp,防止溃疡复发。
3.保护胃黏膜:可以使用黏膜保护剂,如硫糖铝等,硫糖铝在酸性环境下可解离出硫酸蔗糖复合离子,能与溃疡面的蛋白质结合形成一层保护膜,覆盖溃疡面,促进溃疡愈合。
六、特殊人群特点及注意事项
1.老年人:老年人患十二指肠溃疡时,临床表现可能不典型,腹痛症状可能不明显,容易被忽视。在治疗时,要注意药物的选择和剂量调整,因为老年人肝肾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对药物的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使用抑酸剂等药物时需密切关注不良反应。同时,要注意监测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及时进行相应治疗。
2.儿童:儿童十二指肠溃疡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可能与感染、饮食不规律等因素有关。儿童在治疗时,要谨慎选择药物,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方法,如调整饮食结构等。同时,要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因为儿童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不同。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患十二指肠溃疡时,治疗需特别谨慎。一般优先采取非药物治疗措施,如调整饮食习惯等。在选择药物时,要避免使用对胎儿有影响的药物,必须使用药物时需在医生的严格评估下进行,权衡利弊。
4.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对于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在治疗过程中要考虑基础疾病与溃疡治疗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例如,服用抗凝剂的患者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可能增加出血风险,需谨慎评估和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