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肩峰下滑囊炎
肩峰下滑囊炎是发生在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的炎症,病因有创伤因素(急性创伤、慢性劳损)和继发因素(邻近组织病变),病理表现为滑囊充血、水肿等,临床表现有疼痛、肿胀、活动受限,诊断靠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有非手术治疗(休息、物理治疗、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可通过正确运动工作姿势、加强肩部锻炼、避免肩部外伤来预防。
一、定义
肩峰下滑囊炎是发生在肩峰下、三角肌下滑囊的炎症。滑囊是位于人体摩擦频繁或压力较大部位的一种缓冲结构,肩峰下滑囊在肩关节活动中起到减少摩擦、缓冲压力的作用。
二、病因
1.创伤因素
急性创伤:肩部受到直接外力打击,如摔倒时肩部着地、肩部被重物撞击等,可能导致肩峰下滑囊受损,引发炎症。例如,运动损伤中,肩部过度外展、外旋时可能使滑囊受到挤压和摩擦,从而引起急性炎症。对于年轻的运动爱好者,运动时防护不当容易遭遇此类创伤。
慢性劳损:长期重复肩部外展、上举等动作的人群,如运动员(如游泳运动员、投掷运动员等)、经常从事肩部上举工作的工人(如油漆工等),肩峰下滑囊会因持续的摩擦和压迫而发生慢性劳损,逐渐引发炎症。随着年龄增长,肩部软组织退变,也可能增加慢性劳损导致滑囊炎的风险,中老年人群相对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2.继发因素
邻近组织病变:肩关节周围的其他组织病变可波及肩峰下滑囊。例如,肩周炎(冻结肩)时,炎症可蔓延至肩峰下滑囊,引起滑囊炎;肩关节结核、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也可能累及肩峰下滑囊,导致炎症发生。患有自身免疫性疾病或结核等基础疾病的人群,肩峰下滑囊炎的发病风险相对较高。
三、病理表现
滑囊发炎时,滑囊内会出现充血、水肿,有炎性渗出物。早期以浆液性渗出为主,随着病情发展,可能出现纤维素性渗出,后期还可能有滑膜增生、滑囊粘连等情况。炎症刺激会引起肩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等表现。
四、临床表现
1.疼痛:疼痛是肩峰下滑囊炎最常见的症状,疼痛部位主要在肩部外侧,可向三角肌止点放射,疼痛程度不一,急性炎症时疼痛较为剧烈,慢性炎症时多为隐痛或胀痛。在肩部活动时,如外展、上举等动作,疼痛往往会加重。例如,患者在穿衣、梳头时可能会因肩部活动而感到疼痛加剧。
2.肿胀:肩峰下滑囊发炎时,滑囊内液体增多,可导致肩部局部肿胀,外观上可见肩部外侧膨隆。肿胀程度因炎症轻重而异,严重时可影响肩部的正常形态和功能。
3.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滑囊炎症导致的肩部周围组织粘连等原因,患者的肩关节活动会受到限制,尤其是外展、上举、后伸等动作受限较为明显。患者可能发现自己无法像往常一样自由地活动肩关节,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
五、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压痛:在肩峰下、三角肌前缘等部位按压时,患者会感到明显压痛,这是肩峰下滑囊炎的重要体征之一。
肩关节活动度检查:通过检查肩关节的外展、上举、内旋、外旋等活动范围,可发现活动受限的情况,有助于判断病情。
2.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X线可观察肩关节骨骼的情况,排除骨折、骨质增生等其他肩部病变,但对于滑囊本身的显示不清晰,主要用于初步筛查。
超声检查:超声可以清晰地显示肩峰下滑囊的形态、大小以及内部积液情况等,对肩峰下滑囊炎的诊断有重要价值,可发现滑囊增厚、积液等异常表现。
磁共振成像(MRI):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高,能更准确地显示肩峰下滑囊的炎症情况,包括滑囊内的渗出、滑膜增厚等,是诊断肩峰下滑囊炎较为可靠的影像学方法。
六、治疗原则
1.非手术治疗
休息:减少肩部的活动,让肩部得到充分休息,有助于炎症的消退。例如,避免提重物、减少肩部大幅度运动等。
物理治疗:可采用热敷、超短波、红外线照射等物理治疗方法,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减轻炎症反应,缓解疼痛和肿胀。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物理治疗的方式选择和强度需要适当调整,例如儿童患者应避免过强的热疗,防止烫伤。
药物治疗: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注意药物的适用人群和禁忌,避免低龄儿童使用。如存在明确的邻近组织病变继发肩峰下滑囊炎,可能需要针对原发病进行相应的药物辅助治疗,但具体药物需根据原发病情况合理选择。
2.手术治疗: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病情严重影响肩关节功能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滑囊切除术等,但手术有一定风险,需严格掌握手术指征。
七、预防措施
1.正确运动和工作姿势:进行肩部运动时要采用正确的姿势,避免过度外展、上举等动作;从事肩部上举工作的人群要注意保持正确的工作姿势,避免肩部长期处于不良姿势下工作,减少慢性劳损的发生风险。
2.加强肩部锻炼:适当进行肩部肌肉的锻炼,增强肩部肌肉力量,提高肩关节的稳定性,如进行肩部的钟摆运动等,但锻炼要适度,避免过度锻炼导致肩部损伤。不同年龄和身体状况的人群锻炼方式和强度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锻炼时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意外损伤。
3.避免肩部外伤: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注意保护肩部,避免受到直接外力撞击等外伤。如进行体育活动时要佩戴合适的防护装备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