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皮癣即银屑病,目前无法完全根治,但规范治疗可达到临床治愈。治疗方法有局部治疗(外用糖皮质激素、维生素D3衍生物、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系统治疗(甲氨蝶呤、环孢素)、光疗(紫外线B光疗、准分子激光)。不同人群治疗有注意事项,儿童优先非药物干预,老年要考虑基础疾病,女性妊娠期、哺乳期需谨慎。生活方式对治疗有影响,饮食要避免诱发加重食物、多摄入有益食物,保持积极心态,注意皮肤护理保湿、避免刺激。通过规范综合治疗结合生活方式调整,多数患者可获较好临床效果。
一、治疗方法及科学依据
1.局部治疗
外用糖皮质激素:这是治疗银屑病常用的局部药物,其作用机制是通过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介质的释放来减轻炎症反应。大量临床研究表明,适当使用中强效的外用糖皮质激素可有效改善轻中度银屑病的皮损症状。例如,多项随机对照试验显示,在连续使用一定疗程后,约60%-70%的轻中度银屑病患者皮损可得到明显改善。
维生素D3衍生物:如卡泊三醇,它能抑制角质形成细胞的过度增殖,诱导其分化。研究证实,卡泊三醇治疗银屑病的有效率可达70%左右,且不良反应相对较少,适合用于轻中度银屑病的局部治疗,尤其对斑块状银屑病效果较好。
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像他克莫司、吡美莫司等,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来发挥作用。对于面部、间擦部位等皮肤较薄嫩部位的银屑病,钙调磷酸酶抑制剂是较好的选择,临床应用显示其能有效缓解皮损,且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小。
2.系统治疗
甲氨蝶呤:是一种叶酸拮抗剂,能抑制DNA合成,从而抑制细胞增殖。它适用于红皮病型、脓疱型和关节病型等重症银屑病。大规模的临床研究表明,甲氨蝶呤治疗银屑病的有效率约为70%,但由于其可能存在肝毒性等不良反应,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监测肝肾功能等指标。
环孢素:属于免疫抑制剂,通过抑制T淋巴细胞的活化发挥作用。环孢素对重症银屑病有较好的疗效,短期使用能快速控制病情,但长期使用可能会导致高血压、肾毒性等不良反应,因此需要密切监测血压和肾功能。
3.光疗
紫外线B(UVB)光疗:中波紫外线(UVB)可抑制表皮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窄谱中波紫外线(NB-UVB)是常用的光疗方式,多项临床研究显示,NB-UVB治疗银屑病的有效率可达70%-80%,一般需要进行20-30次治疗,且不良反应相对较轻,主要是皮肤红斑、干燥等。
准分子激光:对于局限性的银屑病皮损,准分子激光具有较高的针对性,能精准地作用于病变部位,临床研究表明其对局部顽固银屑病皮损的清除率较高,且对周围正常皮肤的影响较小。
二、不同人群的治疗注意事项
1.儿童患者
儿童银屑病患者在治疗时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措施,如保湿等基础护理。因为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系统用药可能会对其生长发育产生影响。局部治疗可选择相对温和的药物,如弱效糖皮质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等,且使用时要注意药物的用量和部位,避免大面积长期使用。例如,对于面部的银屑病皮损,可选用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其相对更安全。
2.老年患者
老年银屑病患者往往合并有其他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在治疗时要充分考虑其基础疾病情况。系统用药时需谨慎选择药物,避免使用可能与基础疾病药物产生相互作用的药物。光疗时也要注意照射剂量的调整,因为老年患者皮肤耐受性较差,容易出现不良反应,如皮肤老化加重等,所以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皮肤状况和耐受程度来确定光疗的参数。
3.女性患者
女性银屑病患者如果处于妊娠期或哺乳期,治疗需格外谨慎。妊娠期一般不建议使用系统治疗药物,以免影响胎儿发育,可选择相对安全的局部治疗方法,如外用保湿剂、弱效糖皮质激素等。哺乳期用药时要考虑药物是否会通过乳汁传递给婴儿,尽量选择对婴儿影响较小的药物进行局部治疗。
三、生活方式对银屑病治疗的影响及建议
1.饮食方面
研究表明,某些食物可能会诱发或加重银屑病,如辛辣食物、海鲜等。建议患者避免食用这些可能加重病情的食物,多摄入富含维生素、蛋白质的食物,如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等,保持饮食均衡,这有助于维持身体的正常免疫功能,对银屑病的治疗有一定的辅助作用。
2.心理因素
银屑病是一种慢性疾病,长期的皮肤病变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如焦虑、抑郁等情绪,而不良的心理状态又可能会影响银屑病的病情。临床研究发现,心理状态良好的患者治疗效果往往更好。因此,患者要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可通过适当的心理调适方法,如冥想、瑜伽等,来缓解心理压力,也可以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以更好地配合治疗。
3.皮肤护理
保持皮肤的湿润对于银屑病患者非常重要。患者应使用温和的保湿剂,每天多次涂抹,以减少皮肤干燥、脱屑等症状。同时,要避免搔抓皮肤,防止皮肤破损引起感染,加重病情。另外,要注意避免皮肤受到外伤、暴晒等刺激,这些因素都可能诱发或加重银屑病。
总之,虽然银屑病目前不能完全根治,但通过规范的综合治疗,包括局部治疗、系统治疗、光疗等,结合生活方式的调整,大多数患者可以达到较好的临床治疗效果,改善生活质量。不同人群在治疗时需根据自身特点采取相应的注意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