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腱损伤的处理包括休息与制动、物理治疗、康复训练和营养支持。急性期要让肌腱充分休息并固定,慢性期控制活动量;物理治疗有冷敷、热敷、超声波、电刺激等;康复训练分早期、中期、后期逐步增加强度;营养上要保证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摄入。
一、休息与制动
1.急性期处理:肌腱损伤后的急性期(通常指损伤后0-2天),需要让受伤的肌腱充分休息,避免进一步活动加重损伤。例如,手指肌腱损伤时应尽量减少手指的屈伸活动,可使用夹板或支具进行固定,固定的目的是限制受伤肌腱所在部位的关节活动,为肌腱的修复创造相对稳定的环境。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如儿童,由于其好动,更需要家长加强看护,确保支具或夹板固定到位,防止患儿不自觉地活动导致肌腱损伤加重。
2.慢性期调整:在肌腱损伤恢复的慢性期(损伤2周后等情况),也需要根据肌腱恢复的程度适当控制活动量。比如,对于从事体力劳动的人群,在肌腱损伤恢复过程中要避免过度使用受伤部位进行重体力劳作;对于运动员,在肌腱损伤恢复阶段要调整训练计划,避免参与会加重肌腱负担的训练项目。
二、物理治疗
1.冷敷与热敷:
冷敷:在肌腱损伤后的24-48小时内,可进行冷敷。冷敷可以收缩血管,减少局部的出血和肿胀。一般每次冷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对于儿童患者,冷敷时要注意控制时间和温度,避免冻伤皮肤,可将冰袋用毛巾包裹后再敷在受伤部位。
热敷:损伤48小时后,可改为热敷。热敷能够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加速炎症消退和组织修复。热敷的温度一般控制在40-50℃,每次热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2-3次。对于有糖尿病等基础病史的患者,由于其皮肤感觉可能不太敏感,热敷时要特别注意温度,防止烫伤。
2.超声波治疗:超声波治疗可以促进肌腱损伤部位的血液循环,刺激细胞的代谢和修复过程。通过超声波的机械效应和热效应,能够加速受损肌腱周围组织的修复。在进行超声波治疗时,要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耐受程度调整治疗参数。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弱,要密切观察治疗过程中的反应,如出现不适要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3.电刺激治疗:电刺激可以通过刺激神经肌肉,促进肌腱周围肌肉的收缩和放松,防止肌肉萎缩,同时也有助于肌腱的修复。不同的电刺激模式适用于不同恢复阶段的肌腱损伤患者。例如,在肌腱损伤的早期修复阶段,可采用低频电刺激;在后期的功能恢复阶段,可采用中频电刺激等。对于患有心脏疾病并植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要谨慎使用电刺激治疗,需在医生评估后决定是否适用及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三、康复训练
1.早期康复训练(损伤后1-2周):在肌腱损伤后的早期,可进行一些轻微的、不引起疼痛的关节活动训练。比如,手指肌腱损伤后,可进行指间关节的小范围屈伸活动,但活动幅度要小,频率要低。对于儿童患者,家长可在医生指导下帮助患儿进行轻柔的关节活动,以维持关节的活动度,防止关节僵硬。对于有吸烟史的患者,吸烟会影响血液循环,不利于肌腱的恢复,所以在康复训练期间要尽量戒烟。
2.中期康复训练(损伤后2-6周):随着肌腱损伤的恢复,可逐渐增加康复训练的强度和范围。例如,手指肌腱损伤患者可开始进行稍大角度的指间关节屈伸活动,同时可配合一些简单的力量训练,如使用轻量级的握力器进行握力训练,但要注意力量训练的强度以不引起肌腱部位疼痛为宜。对于更年期女性患者,由于雌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影响肌腱等组织的修复,在康复训练时要注意根据自身身体反应调整训练计划,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激素水平的监测和适当调整。
3.后期康复训练(损伤6周后):此阶段肌腱损伤已基本愈合,可进行全面的功能恢复训练。如手指肌腱损伤患者可进行精细动作训练,如捡取小物件等,同时加强肌肉力量训练,可增加握力器的重量等。对于有肥胖病史的患者,由于体重过重会增加肌腱等组织的负担,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配合合理的饮食控制,逐步减轻体重,以促进肌腱功能的更好恢复。
四、营养支持
1.蛋白质摄入:蛋白质是肌腱等组织修复的重要原料。患者应保证充足的蛋白质摄入,可通过摄入瘦肉、鱼类、蛋类、豆类等食物来获取蛋白质。例如,每100克瘦肉中约含有20克左右的蛋白质,患者可根据自身情况合理安排摄入量。对于老年人,由于其消化功能可能有所减退,可选择易于消化吸收的蛋白质食物,如鱼肉等。
2.维生素摄入:维生素C、维生素E等对肌腱的修复有一定的帮助。维生素C具有抗氧化作用,能够促进胶原蛋白的合成,而胶原蛋白是肌腱的重要组成部分。富含维生素C的食物有柑橘类水果、草莓、猕猴桃等;维生素E具有抗氧化和保护细胞膜的作用,坚果、橄榄油等食物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对于素食者,要注意通过其他途径补充维生素,如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蔬菜等。
3.矿物质摄入:钙、锌等矿物质对肌腱修复也很重要。钙是骨骼和肌腱等组织的重要组成成分,牛奶、豆制品等是钙的良好来源;锌参与体内多种酶的合成,对细胞的生长和修复有重要作用,海产品、瘦肉、坚果等食物中含有较多的锌。对于妊娠期女性发生肌腱损伤时,要特别注意矿物质的合理摄入,以满足自身和胎儿的需求,必要时可在医生指导下补充钙剂和锌剂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