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性瘫痪的定义是什么临床上有什么表现
脑性瘫痪是婴儿早期由各种原因致非进行性脑损伤或发育异常引发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多种并发症,不同年龄段有不同风险因素,临床上有运动障碍(肌张力异常、运动发育落后)、姿势异常、伴随症状(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精神行为异常),对患儿需特殊护理康复,针对伴随症状多学科综合管理。
一、脑性瘫痪的定义
脑性瘫痪是指婴儿早期(出生前到出生后1个月内)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非进行性脑损伤或脑发育异常所导致的中枢性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常伴有智力低下、癫痫、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等多种并发症[医学研究依据]。其发病机制主要与胎儿或新生儿脑损伤、脑发育异常等因素相关,这些因素可影响大脑正常的神经发育过程,导致运动功能等方面出现持续的障碍。
(一)年龄因素影响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脑性瘫痪的发生可能有不同的潜在风险因素。在胎儿期,孕妇的健康状况、孕期感染等情况可能影响胎儿脑发育;新生儿期,早产、窒息、黄疸等情况是引发脑性瘫痪的常见原因。例如,早产儿由于其脑发育尚未成熟,发生脑性瘫痪的概率相对较高,这与早产儿的脑组织结构和功能不完善,容易受到各种损伤因素影响有关。
二、脑性瘫痪临床上的表现
(一)运动障碍
1.肌张力异常
痉挛型: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肢体活动受限。例如,患儿的下肢可能呈交叉内收状,髋关节屈曲、内旋,膝关节屈曲,行走时呈剪刀步态等。这是由于大脑损伤导致锥体系受损,使得肌肉的牵张反射亢进,肌张力持续处于较高状态。从神经生理学角度来看,锥体系受损后,对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抑制作用减弱,导致肌肉紧张度增加。
迟缓型:肌张力低下,肌肉松软,自主运动减少。患儿可能表现为抬头、坐立、翻身等运动发育落后,四肢活动无力,犹如软塌塌的状态。这是因为大脑损伤影响了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的正常功能平衡,使得肌肉的收缩和舒张功能失调,肌张力降低。
手足徐动型:表现为不自主、无目的、不协调的动作,面部肌肉受累时可出现挤眉弄眼、咀嚼和吞咽困难等。这是由于锥体外系受损,基底核病变导致的异常不自主运动。病变影响了基底核对随意运动的调节功能,使得肌肉的运动失去了正常的协调控制。
2.运动发育落后
大运动发育落后:正常婴儿在3个月左右会抬头,4-7个月会翻身,7-10个月会坐,1岁左右会站、独走等,而脑性瘫痪患儿往往在相应月龄不能达到这些运动发育指标。例如,6个月大的脑性瘫痪患儿仍不能稳定抬头,10个月大时不能独坐等。这是因为脑损伤影响了神经对肌肉运动的控制和协调,导致运动发育的进程延迟。
精细运动发育落后:患儿在手指的抓握、捏取等精细动作方面落后于正常儿童。比如,正常婴儿9-10个月时能有意识地捏取小物体,而脑性瘫痪患儿可能到1岁半甚至更晚才能完成类似动作,这与大脑对精细运动的神经调控功能受损有关。
(二)姿势异常
常见的姿势异常有头后仰、下肢交叉、角弓反张等。例如,患儿仰卧位时头常后仰,下肢伸直、内收交叉;俯卧位时不能抬头或抬头困难,呈现特殊的姿势状态。这是由于中枢性运动障碍导致肌肉张力异常和神经对姿势的调节功能紊乱,使得身体在休息或运动时呈现出非正常的姿势模式。
(三)伴随症状
1.智力低下
约2/3的脑性瘫痪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智力低下,表现为认知、理解、语言等方面的发育落后。例如,患儿在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上明显低于同龄正常儿童,学习新事物的能力较差等。这是因为大脑的损伤不仅影响了运动功能,还涉及到大脑的认知功能区域,导致智力发育受到影响。
2.癫痫
约1/3-1/2的脑性瘫痪患儿合并癫痫,癫痫发作形式多样,如部分性发作、全身性发作等。癫痫的发生与脑损伤导致的脑神经元异常放电有关。脑性瘫痪患儿的脑组织结构存在异常,容易引发神经元的异常同步放电,从而导致癫痫发作。
3.感知觉障碍
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感知觉异常。例如,部分患儿存在视力障碍,如斜视、弱视等;有的患儿听力减退;还有的患儿对触觉刺激的反应异常。这是因为脑损伤影响了感觉传导通路和感觉中枢的功能,使得患儿对外部感觉刺激的感知和处理出现障碍。
4.语言障碍
表现为语言发育迟缓、发音不清、失语等。例如,患儿可能到2-3岁还不能说出简单的语句,或者发音含糊不清。这是由于大脑损伤影响了语言中枢及相关神经通路的功能,导致语言的表达和理解出现障碍。
5.精神行为异常
部分患儿存在情绪不稳定、易激惹、孤僻、多动等精神行为问题。这与脑损伤后大脑的神经生化改变以及心理适应等多方面因素有关,大脑的异常状态影响了患儿的情绪调节和行为控制功能。
三、特殊人群相关情况
对于脑性瘫痪患儿,在护理和康复等方面需要特别关注。例如,在康复训练中,要根据患儿的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制定个性化的方案。对于婴幼儿脑性瘫痪患儿,康复训练应尽早开展,因为早期干预对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加强对患儿的护理,防止发生压疮、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同时,要关注患儿的心理状态,家长和医护人员应给予患儿足够的关爱和支持,帮助患儿尽可能改善运动功能和生活质量,促进其身心的全面发展。对于存在智力低下、癫痫等伴随症状的患儿,更需要进行多学科的综合管理,如智力低下患儿需要进行特殊教育干预,癫痫患儿要规范抗癫痫治疗等,但要注意药物选择和使用需谨慎考虑患儿的年龄等因素,优先考虑非药物干预方法改善症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