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骨折
骨折是骨的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由直接、间接暴力或积累性劳损等引起,按皮肤黏膜完整性分为闭合性和开放性骨折,按程度及形态分为裂缝、青枝、横形等骨折,按稳定程度分为稳定和不稳定骨折;临床表现有全身的休克、发热和局部的畸形、异常活动、骨擦音或骨擦感;诊断靠病史、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治疗原则包括复位、固定和康复治疗,不同人群在骨折发生、诊断和治疗上有差异。
骨折的分类
按骨折处皮肤黏膜完整性分类
闭合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完整,骨折端不与外界相通。这种骨折的伤口污染相对较轻,发生感染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复位、固定等处理。例如,儿童的青枝骨折属于闭合性骨折的一种,多发生在儿童长骨,由于儿童骨皮质较软,受到外力时骨皮质发生皱褶、凹陷或劈裂,而骨膜仍保持完整。
开放性骨折:骨折处皮肤或黏膜破裂,骨折端与外界相通。此类骨折容易发生感染,需要及时进行清创等处理,以降低感染的几率。比如,交通事故导致的骨折,骨折端穿透皮肤,就属于开放性骨折。
按骨折的程度及形态分类
裂缝骨折:骨质出现裂隙,但无明显移位。常见于松质骨,如颅骨、肩胛骨等部位的裂缝骨折。一般通过保守治疗,如制动等方法即可愈合。
青枝骨折:多发生于儿童,骨皮质和骨膜部分断裂,类似嫩枝被折时的表现,有一定的塑性变形。如前面所说,儿童的青枝骨折,由于骨膜较厚,骨折后仍有部分骨膜相连,愈合相对较快。
横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接近垂直。常见于遭受直接暴力的部位,复位后相对较稳定,但也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法。
斜形骨折:骨折线与骨干纵轴呈一定角度。这类骨折复位后稳定性相对较差,固定时需要更加注意维持骨折端的位置。
螺旋形骨折:骨折线呈螺旋状。通常是由于旋转暴力引起,骨折端移位明显,治疗相对复杂。
粉碎性骨折:骨碎裂成两块以上。根据粉碎的程度又可分为T形、Y形等。粉碎性骨折的复位和固定难度较大,愈合时间可能较长,且容易出现并发症。
按骨折端稳定程度分类
稳定性骨折:骨折端不易移位或复位后不易再移位的骨折。如裂缝骨折、青枝骨折、横形骨折等。稳定性骨折一般可采用保守治疗,如石膏固定等。
不稳定性骨折:骨折端易移位或复位后易再移位的骨折。如斜形骨折、螺旋形骨折、粉碎性骨折等。不稳定性骨折多需要手术治疗来复位和固定骨折端。
骨折的临床表现
全身表现
休克:严重骨折,如骨盆骨折、股骨干骨折等,由于出血量大,可能导致休克。例如,骨盆骨折时,骨盆内的血管丰富,骨折后大量出血,可引起失血性休克。
发热:骨折后一般体温正常,只有在骨折处有严重损伤,伴有大量出血时,血肿吸收可出现低热,但一般不超过38℃。如果出现高热,要考虑感染的可能。
局部表现
畸形:骨折端移位可使患肢外形发生改变,出现缩短、成角或旋转畸形等。例如,股骨干骨折时可能出现下肢缩短、外旋畸形等。
异常活动:在没有关节的部位出现不正常的活动。这是骨折的特有体征之一,如小腿骨折后,在非关节部位出现异常的活动。
骨擦音或骨擦感:骨折端相互摩擦时可产生骨擦音或骨擦感。但在检查时不要故意反复多次检查,以免加重周围组织的损伤。
骨折的诊断
病史:详细询问受伤的时间、地点、受伤原因、受伤时的姿势等,对于判断骨折的类型和严重程度有重要意义。例如,高处坠落伤可能导致多发性骨折。
体格检查:检查受伤部位是否有肿胀、压痛、畸形、异常活动等体征。通过体格检查初步判断是否有骨折。
影像学检查
X线检查:是诊断骨折最常用的方法,可以明确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情况。大多数骨折通过X线片可以明确诊断,但对于一些隐匿性骨折或早期骨折,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
CT检查:对于一些复杂的骨折,如骨盆骨折、脊柱骨折等,CT检查可以更清晰地显示骨折线、骨折块的移位情况以及周围组织的损伤情况。例如,脊柱骨折时,CT可以明确骨折碎片是否压迫脊髓等重要结构。
MRI检查:对于一些软组织损伤、脊髓损伤等情况,MRI检查可以提供更详细的信息。例如,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时,MRI可以观察脊髓损伤的程度和范围。
骨折的治疗原则
复位:将移位的骨折端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的解剖关系,是骨折治疗的首要步骤。复位方法包括手法复位和手术复位。手法复位是通过手法操作来恢复骨折端的位置;手术复位则是通过手术切开,利用器械等将骨折端复位,适用于一些复杂的骨折或手法复位失败的情况。
固定:复位后将骨折端固定在稳定的位置,使其在良好的对位对线情况下达到愈合。固定方法包括外固定和内固定。外固定如石膏固定、支具固定等;内固定如钢板、螺钉、髓内钉等内固定物固定。
康复治疗:在骨折固定的同时或之后,进行康复治疗,包括功能锻炼等,以促进患肢功能的恢复。康复治疗应根据骨折的愈合情况逐步进行,早期以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为主,后期以恢复患肢的肌肉力量和关节活动度为主。例如,骨折固定后,早期可进行患肢肌肉的等长收缩锻炼,后期逐渐进行关节的屈伸等活动锻炼。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骨折的发生、诊断和治疗上可能会有所不同。例如,老年人由于骨质疏松,更容易发生骨折,且骨折愈合相对较慢,在治疗时需要更加注意补钙、补充维生素D等,以促进骨折愈合。女性在绝经后由于雌激素水平下降,骨质疏松风险增加,也需要注意预防骨折。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或运动强度较大的人群,发生骨折的风险相对较高,在日常生活和运动中需要注意保护骨骼,避免受伤。有既往骨折病史或骨质疏松等基础疾病的人群,发生再次骨折的风险增加,需要定期进行骨密度等检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